6月24至25日,江苏海洋大学海洋工程学院“向海问智,以行践新”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开展了一场意义非凡的海洋科技探索之旅。团队成员先后走进学院实验室、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连云港中心与连云港港口,通过近距离观察、深入交流与沉浸式体验,深化了对海洋工程专业的认知,真切感受到海洋工程领域的独特魅力,为未来投身海洋事业埋下了梦想的种子。
24日上午,夏日的阳光洒满校园,实践团队的同学们怀着激动与好奇的心情,走进了江苏海洋大学海洋工程学院实验室。这里是学院科研创新的核心阵地,多年来,无数凝聚着师生智慧的科研成果在此诞生,为海洋工程领域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一进实验室,一款由学院师生团队自主研发的履带式球形水面航行器便迅速吸引了众人的目光。这款航行器融合了当前前沿的机械设计与智能控制技术,其独特的球形外观不仅能有效降低在水面行驶时的阻力,还大大增强了航行过程中的稳定性;而履带式结构则赋予了它在复杂水面环境中出色的越障能力,即便遇到小型障碍物也能轻松应对。
负责该项目的老师热情地接待了同学们,他结合实物,详细讲解了航行器动力系统优化的每一个细节——从最初的动力不足问题,到通过多次试验调整能源分配方案,最终实现续航能力提升30%;还介绍了程序编写时如何平衡精准控制与应对突发状况的灵活性,以及研发过程中遇到材料耐腐蚀性不足、控制系统兼容性差等难题时,团队如何查阅海量文献、开展数十次实验才成功攻克的经历。老师的讲解深入浅出,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灵活运用,也感受到科研工作者严谨务实的探索精神。
次日上午十点,实践团队前往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连云港中心。作为我国海洋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该中心自成立以来,便致力于海洋工程领域的核心技术研发,为我国海洋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与人才保障。
一进入实验室大厅,一个巨大的动态电子沙盘立刻点燃了同学们的探索热情。沙盘上,我国沿海地区的海洋地质地貌、海洋工程设施分布等信息动态呈现,配合灯光与音效,仿佛将广袤的海洋搬到了眼前。工作人员操作着沙盘控制系统,向同学们展示了不同海域的海洋环境特点,以及各类海洋工程在实际应用中的布局与作用,让同学们对海洋工程的实际应用场景有了直观认识。
在成果展厅,同学们通过先进的全息投影技术,仿佛穿越时空,亲历了太湖实验室连云港中心从最初的团队组建,到逐步承担起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的艰辛而辉煌的发展历程。据工作人员介绍,中心年均保持着20%的技术专利增长率,凭借这一强劲的创新势头,已成功构建起一套完善的产学研用创新体系,实现了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市场的高效转化,为海洋产业的升级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智能水下航行器展区无疑是此次参观的焦点。“海蛟-Ⅲ”自主式水下航行器如同深海中的“侦察兵”,它搭载了先进的多波束声呐系统,能够在6000米的深海环境中精准完成海底地形测绘、地质勘探等任务,其测绘精度可达厘米级,为深海资源开发和海洋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支持。更令人惊叹的是,它采用的仿生鱼鳍推进技术,不仅大幅降低了航行能耗,还能有效控制噪音,使它在执行任务时更加隐蔽高效。
“蓝鲸号”集群式探测机器人则展现了团队协作的力量。它借助前沿的量子通信技术,实现了多台机器人之间的实时信息共享与协同作业。在南海可燃冰勘探项目中,“蓝鲸号”集群机器人各司其职,有的负责探测可燃冰的分布范围,有的负责分析其成分与储量,高效精准的工作表现为我国可燃冰资源的开发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外,工作人员还通过先进的虚拟仿真系统,向同学们介绍了中心的多项核心技术。全海深压力模拟舱能够模拟万米深海的极端压力环境,为各类深海设备的抗压性能测试提供了可靠平台;绿色船舶动力系统则聚焦于环保与节能,通过创新技术降低船舶航行时的碳排放,助力海洋生态保护。同学们在虚拟操作中,仿佛亲身体验了这些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过程,对海洋工程技术的复杂性与创新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此次海洋科技探索之旅,为同学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海洋工程世界的大门,不仅拓宽了专业视野,更激发了他们投身海洋事业的无限热情。江苏海洋大学海洋工程学院的老师表示,未来学院将进一步深化与太湖实验室连云港中心的合作,计划共建一批高水平的实训基地,开展独具特色的项目制学习,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到实际科研项目中,在实践中提升专业技能,为国家培养更多能够担当起海洋强国建设重任的优秀人才。
25日下午,同学们和老师前往连云港港口开展参观学习活动,旨在加强学院与港口企业的交流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学习机会,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此次活动由学院相关领导带队,众多师生积极参与。
抵达港口后,师生们首先与连云港港口集团的技术专家及管理人员进行了座谈交流。港口集团的负责人详细介绍了港口的运营现状、发展规划,以及在智能化建设、绿色环保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果。在环保方面,港口采用了先进的废气收集与处理装置,确保船舶废气达标排放;通过专业废水处理系统,对船舶废水进行有效处理;同时,建立了完善的固废回收体系,对船舶垃圾进行分类收集与集中处理。这些环保举措让师生们深刻认识到港口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坚定决心。
此次社会实践拓宽了学生专业视野,激发其投身海洋事业的热情。学院老师表示,未来将深化与实验室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开展项目制学习,培养更多海洋强国建设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