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烈日炙烤着东海渔村的石板路,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滴水行动之海韵文耕小分队成员们的身影穿梭于高塘岛乡政府、校园与渔港之间。小队深入这座拥有百年渔文化积淀的海岛,围绕儿童安全守护、非遗教育活化和渔业可持续发展三大命题,开启了一场与的“海岛破题行动”。
一、政校联动:“生命防护网”这样织进假日课堂
“防溺水知识、台风避险、交通安全都非常重要,要和你们的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在高塘岛乡政府会议室,陶金涛主任的叮嘱字字铿锵。调研首站,团队与这位深耕海岛民生多年的基层干部展开务实对话。针对即将启动的暑期假日学校,双方碰撞出关键火花:安全课不再是枯燥宣讲,而是依托海岛真实场景开发沉浸式课程。孩子们将在生动有趣的特色课堂中,学习相关安全知识。陶金涛强调,“这不仅是教育,更是守护海岛未来的生命工程。”

二、校园寻根:非遗文化走进校园
小队成员随后来到象山高塘学校与王颖老师展开了一场深度访谈。访谈中,团队成员对这所海岛上的九年一贯制学校有了初步了解。“这里一半以上的学生家长从事渔业相关工作。”王老师在对学生情况进行介绍时说道。与此同时,在这场关于文化根脉的探寻中,王颖老师也揭示了非遗教育的喜与忧:象山有种类丰富的非遗,但专业师资短缺让传承面临断层;海防教育虽独具特色,却苦于缺少互动化教材。非遗走进校园遇到的问题,恰恰是小分队调研的努力方向,此次校园之行,为队伍接下来的调研与实践打下扎实基础。

三、渔港叩问:在柴油味中听见“新渔歌”序曲
午后咸腥的海风中,调研最后一站直抵高塘渔办。墙上的渔汛图与角落堆积的绿色养殖浮球,构成传统渔业转型的隐喻。在这里,团队成员与渔业安全负责人邵轩豪以及老渔民进行交流,初步了解了当地的渔业状况,以及与渔业相关的渔歌号子等非遗如今的发展状态,并共同对接下来与老渔民生活相关的调研作了部署与安排。

把课堂安全做实,让非遗传承生根,帮渔民解决难题——这是团队今后的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