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学院机电院赴合肥市"寻红色足迹,忆峥嵘岁月“实践
参观安徽红色文化博物馆的心得体会
站在红色教育基地的展厅前,庄严的氛围扑面而来。眼前是巍然矗立的毛主席雕像,身后是记录峥嵘岁月的历史浮雕,四周陈列着见证革命历程的文物与照片。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此次参观让我仿佛穿越时空,触摸到了历史的温度,更让我深刻理解了红色精神的内涵与传承的意义。在此,我愿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细细道来,以文字铭记这段心灵的洗礼。一、庄严之地,初心如磐
踏入教育基地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座气势恢宏的毛主席雕像。伟人右手高举,目光坚定地望向远方,仿佛仍在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雕像基座由汉白玉雕琢而成,洁白无瑕中透出历史的厚重感,周围的红色绳索缠绕如炽热血脉,金色立柱与鲜艳的党旗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站在雕像前,我仿佛听到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铿锵宣言,感受到那个时代改天换地的磅礴力量。讲解员介绍,这座雕像的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精心设计——伟人的手势象征着引领与号召,坚毅的面容凝聚着革命者的不屈意志。凝视着他的面容,我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他在延安窑洞中运筹帷幄,在开国大典上向世界宣告新中国的诞生。这一刻,我深刻体会到:红色精神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由无数革命者的信念与热血铸就的丰碑。转身望向两侧的历史浮雕,战士们在硝烟中冲锋陷阵的场景令人震撼。有的高举红旗奋勇向前,有的紧握钢枪浴血奋战,有的背负伤员穿越火线……浮雕的线条刚劲有力,人物的表情或坚毅或悲愤,每一处细节都仿佛在诉说着那段“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峥嵘岁月。站在浮雕前,耳边似乎响起了冲锋的号角、战马的嘶鸣和战士们的呐喊,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让我更加明白:我们今天的和平生活,是无数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
二、历史长卷,热血铸就
展厅中的历史照片与实物展品,为我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泛黄的黑白照片里,先辈们在简陋的茅草屋中召开会议,在泥泞的山路上运送物资,在寒冬中裹着单衣坚守阵地。一张张面孔虽已模糊,但眼神中的坚定与无畏却清晰可见。在“红军长征”的展柜前,一双布满裂痕的草鞋、一顶磨破的军帽、一支锈迹斑斑的钢笔,这些实物无声地诉说着长征路上“红军不怕远征难”的壮举。尤其是那本残缺的《共产党宣言》,书页边缘被战火熏黑,却依然被主人用布条仔细包裹——这让我深深体会到,在物资匮乏的年代,革命者对理想信念的坚守是何等纯粹与炽热。特别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毛主席去安源”的画卷。画面中,青年毛泽东身着朴素布衣,深入矿井与工人交谈,倾听他们的疾苦。讲解员告诉我们,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大规模工人运动,而毛泽东正是这次运动的领导者之一。这幅画让我明白,红色精神的核心始终与人民紧密相连。无论是革命年代“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路线,还是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一脉相承的正是对人民的深情厚谊。在抗战时期的展板前,我驻足良久。安徽三大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战略地图、战士们行军作战的黑白照片、根据地创办的《拂晓报》原件……这些展品勾勒出江淮儿女浴血奋战的画卷。展柜中的一封家书尤其令人动容:“儿已参军抗日,家中老母望勿念。若能为国捐躯,死亦无憾!”短短数语,字字泣血,却展现出中华儿女在民族危亡之际的觉醒与担当。历史虽已远去,但通过这些珍贵的展品,先辈们的精神永远鲜活地留存在我们心中。
三、历经艰辛,牢记初心
在这里,我亲眼看见了抗战时期的老地图与地契,参观了红军长征的历史。当身临其境地“行走”在雪山草地间,感受饥饿与严寒的侵袭时,我深刻体会到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远比课堂上的文字描述更具冲击力,让我对“红色精神”有了更深刻的共鸣。参观过程中,我不禁反思:在当今物质丰富的时代,我们是否遗忘了历史的艰辛?那些老粮票、老布票提醒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前辈们在匮乏中奋斗出的奇迹。而展柜中日本侵华的罪证,更警示着我们绝不能忘记民族伤痛。作为新时代的学生,我们不仅要铭记历史,更要将红色精神融入学习与生活中。面对难题时,想想红军长征的坚韧;参与集体活动时,学习英雄楷模的奉献;在日常生活中,传承先辈勤俭节约的品格……红色文化不是遥远的过去,而是流淌在血脉中的力量,指引我们如何在当下担当责任。
作者:汤昱 来源:三下乡
发布时间:2025-07-14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