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号召,厚植青年崇廉尚洁价值理念,巢湖学院“寻廉巢湖,立德修身”廉洁文化传承调研实践团于7月2日至4日,奔赴环巢湖地区,走访李克农、张治中、冯玉祥三位革命先辈故居,探寻红色廉洁基因,开展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沉浸式廉洁文化调研。
首站·李克农故居:隐蔽战线的廉洁坐标
实践团首站踏入巢湖市烔炀镇的李克农故居。夏日的阳光穿过庭院古树,斑驳光影洒在青砖之上,仿佛为将军的旧居披上了一层庄重的金纱。在生平事迹展陈区,泛黄的书信在玻璃展柜下静卧,无声传递着烽火岁月中重于泰山的使命;洗得发白的旧军装,针脚细密却难掩磨损,默默诉说着主人克己奉公的毕生坚守;那些质朴到近乎简陋的生活器具,无声地还原了这位隐蔽战线传奇人物信仰支撑下的日常。
“勤俭持家,清白做人”的家训墙前,实践团成员久久驻足凝视。展柜中珍藏的家书手稿,字迹工整,力透纸背:“公私界限,务要分明,一丝一毫,皆不可苟。”调研过程中,师生们默契分工:相机镜头敏锐捕捉历史光影,笔尖流淌下即时感悟,与偶遇的参观者坦诚交流,悉心探寻公众对廉洁文化教育的深层期待。带队教师汪鹏程在故居庭院的老树下总结道:“这实景课堂的意义,正是让青年亲手触摸历史的肌理,从细节的沟壑中,真正悟透廉洁文化那厚重而精微的内涵。”
再访·张治中故居:古村新韵中的廉洁传承
实践团走进巢湖市黄麓镇建麓村,探访深藏于洪家疃古村落静谧一隅的张治中故居。这座历经近九十载风雨洗礼的院落,背倚苍翠青山,面朝一泓碧水,青砖灰瓦间,无声封存着“和平将军”廉洁自守的毕生密码。成员们细致观摩故居内简朴的旧物与泛黄的珍贵史料。将军“布衣还乡”的佳话如在耳畔——卸甲归田,轻车简从,不惊扰乡邻半分;其“不置私产”的坚守,如一阵清风拂过心田,传递着超越时空的清廉品格力量。
实践团与建麓村村委会进行了深入交流。村党总支书记如数家珍,详解基层治理中的廉洁实践探索:村务公开力求透明,信息发布及时如春汛;重大决策必经村民共议,财务收支账目定期“晒太阳”。村务公告栏前,各类通知、项目进展与财务明细清晰在目,如一面明镜,保障村民的知情权与监督权,为基层廉洁防线筑起一道坚实的透明之墙。从历史故居里沉淀的“清白传家”祖训,到当下村委会推行的“透明治理”实践,廉洁文化的血脉在乡土肌理间汩汩流淌,实现了跨越时空的传承与生动落地。
终程·冯玉祥故居:将军风骨的廉洁镜鉴
实践团奔赴巢湖市竹柯村冯玉祥故居。调研伊始,团队首先走访了竹柯村村委会。村党支部书记热情分享了该村推动廉洁文化落地的具体举措:计划将村属学校作为重要阵地,系统融入廉洁教育内容;村级资金管理力求规范,主动置于村民监督的聚光灯下;一切工作以“为民服务”为圆心,不断筑牢干部廉洁自律的思想根基。步入故居,在讲解员细致引导下,成员们的目光被深深吸引:一张磨损严重的木桌,桌面刻痕累累,无言诉说着主人伏案的身影;一件打满补丁的旧军衣,针脚粗粝却缝补得一丝不苟,成为将军身居高位却甘守清贫最直观的物证。墙上一帧身着朴素军装的老照片,将军目光如炬,那穿越岁月的坚毅眼神,无声传递着其自律与刚正的风骨力量。

故居后院浓荫匝地,实践团成员围坐交流,深入了解这方小小天地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何通过精心设计的主题展览、互动活动,持续弘扬将军爱国爱民的情怀与廉洁奉公的本色。成员们结合三日所见所闻与研读资料,围绕“将军廉洁风范何以形成”及“对当代廉洁教育的深刻启示”展开了热烈研讨。活动尾声,全体成员肃立于故居前合影,身后是将军简朴的旧居,眼前是新时代的青年脸庞。实践团成员在返程车上分享道:“那些磨损的桌角、带补丁的军衣,比任何教科书都更有力量。冯将军的爱国、爱民、廉洁,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带着体温和质感的真实存在。

三日紧凑而充实的调研行程,实践团穿梭于环巢湖地区的历史烟云与现实图景之间,在革命先辈故居的深厚土层中,精准“解码”廉洁基因的密码;于生机勃勃的基层治理实践中,真切“见证”廉洁文化的当代传承。师生们在青砖灰瓦间触摸历史的厚重,于村务公开栏前感受时代的脉搏,完成了一次深刻的精神淬炼。后续,团队将对丰厚的调研素材进行系统梳理与深化研究,致力于开发具有本土特色的廉洁教育课程,创作富有感染力的文化传播作品,让沉淀于环巢湖大地的红色廉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