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蝉鸣,正是蓄力启航时。为确保为高塘岛乡的孩子们献上一场知识的盛宴,7月13日,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滴水行动之海韵文耕小分队紧锣密鼓地投入集体备课。团队成员怀揣匠心,聚焦海洋科普、趣味课堂等特色内容,反复推敲教学细节、精心设计互动环节,旨在巧妙嫁接海岛深厚的地域文化与新颖知识,力求在这个夏天,为孩子们的成长带去最坚实、最有温度的养分。
一、深耕特色课程,融入海岛基因
在备课过程中,大家合作互助,不断收集资料、制作课件。团队成员们将海岛元素作为课程设计的核心线索,让每天的课都散发着浓郁的海洋气息。海洋科普课上,大家摒弃传统说教式教学,设计出丰富多彩的手工课,准备了贝壳、海螺等实物教具,引导孩子们通过观察、绘画、拼接,认识岛礁周边的鱼虾蟹贝。“我们还计划带领孩子们制作‘海岛生态瓶’,让他们在趣味活动中了解家乡的海洋生态环境,”负责科普课程的队员詹同学介绍道。
针对海岛非遗文化传承,团队深挖高塘岛乡“海盐晒制”“渔灯民俗”等本土资源,将其转化为生动的课堂内容。“我们希望通过这些课程,让孩子们既能学到知识,又能增强对家乡的认同感。”团队成员王同学表示。

二、模拟课堂演练,筑牢教学根基
试讲环节将整场活动推向高潮。实践团成员们轮流上台,模拟真实的教学场景,进行各类课程试讲。试讲过程中,成员们全情投入,大家以昂扬的姿态与鲜活的表达展开教学:有的成员借助趣味故事切入主题,快速抓住“学生”目光;有的成员则运用多媒体工具,展示精致图文与影像素材,让课堂内容更显丰富;还有的成员设计了小组讨论环节,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与自主思考。与此同时,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提问应答、互动交流及突发情况,也在这一环节得到全面呈现。

三、研讨反思精进,打磨教学细节
台下的伙伴们则化身为“学生”、“观察员”,认真聆听每节课程,并从教学内容深度、授课方式适配性、课堂互动有效性、时间分配合理性等维度开展全面观察与详细记录。
试讲结束后,团队成员围坐开展集中复盘。大家逐一对每位授课成员的表现进行细致分析:既肯定教学思路清晰、知识体系完整等优点,值得大家学习;也直面问题指出待优化环节:比如部分知识点讲解偏于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个别环节的师生互动设计不够巧妙,未能充分调动参与热情。针对这些问题,团队结合教学目标共同研讨解决方案,从放缓讲授语速、细化游戏规则到预设突发提问应答策略,对课堂细节进行逐点打磨,成员们据此进一步修订完善课件内容,为授课作出了妥善的预案。成员徐同学表示:“在这个过程中,我的备课观念得到了极大的创新,我惊奇地发现原来语文课堂的形式可以如此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