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意传灯燃星火,趣理微光润童心 ——记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青春飞扬·融情夏乡”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队之趣味科学课
师意传灯燃星火,趣理微光润童心
——记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青春飞扬·融情夏乡”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队之趣味科学课
在徐家镇中心小学的教室里,一场充满趣味与知识的科学课正在热烈进行。7月8日上午,“青春飞扬·融情夏乡”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队的队员沈思晨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场妙趣横生的科普盛宴,让科学的种子在这群孩子的心中悄然萌芽。
课堂伊始,沈思晨老师巧妙地将热门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与科学实验相结合,迅速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通过三段影片片段分别引入三个实验情境,从敖丙的“眼泪”之旅——密度差实验,到探究海底“岩浆”——海底火山喷发模拟实验,再到自制“藕粉浆”非牛顿流体实验,让孩子们仿佛置身于电影情节之中,激发了他们对科学实验的浓厚兴趣。
在密度差实验过程中,孩子们分组合作,积极探索,通过操作,直观地观察到色素水在不同液体中的流动现象,从而初步感知到密度的概念。沈思晨老师解释道:“就像同学们在教室里很拥挤,密度就大;而在操场上很宽松,密度就小。” 这种贴近生活的类比讲解,让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了密度的原理。
随后的火山模拟实验,再次将课堂氛围推向高潮。孩子们将泡腾片放入水中,瞬间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气体,形成了气泡冲向油面又破裂下沉的现象,仿佛海底火山喷发的壮观场景在眼前重现。这个实验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更让他们在实践中理解了气体产生与液体运动的关系,激发了他们对自然现象背后科学原理的探究欲。
而在自制非牛顿流体的实验中,孩子们更是领略了物质的奇妙特性。用力捶打变硬、轻戳变软的现象,让孩子们啧啧称奇。沈思晨老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背后的科学原理,并鼓励孩子们积极主动地思考。从番茄酱瓶倒不出来却一拍就流,到牙膏挤出后不滴落,再到自然中危险的沼泽,这些生活中的例子引入课堂,让孩子们意识到科学并非遥不可及。这种“身边的科学”的感知,使孩子们对科学的认知从课堂延伸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培养了他们善于观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这堂趣味科学课的成功开展,为乡村科学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它以趣味实验为载体,将抽象的科学知识转化为孩子们能理解的形象画面,激发了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学习科学,更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这样的趣味科学课,是此次“青春飞扬·融情夏乡”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逸师公益爱心课堂的一个缩影。它不仅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更让他们感受到科学的魅力和乐趣。通过这样的活动,我们看到了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也看到了乡村教育的另一种可能。希望未来能有更多这样的活动走进乡村,为乡村孩子们打开科学的大门,助力更多孩子实现自己的科学梦想。
记者:胡馨
摄影:李梦珂
作者:胡馨 来源: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青春飞扬·融情夏乡”
发布时间:2025-07-09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