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健康中国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传承“红医精神”,安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银龄心能,颐养天年”暑期社会实践团于2025年7月1日至2日深入安徽省萧县,开展以“青春践初心,银龄暖乡行”为主题的“三下乡”实践活动。团队聚焦乡村老年健康与福祉,将专业所学与服务基层紧密结合,探索医学生助力乡村振兴与健康老龄化的新路径。
一、红色铸魂:在革命圣地淬炼医者初心
实践首日,安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银龄心能,颐养天年"暑期社会实践团(以下简称:实践团)首站走进蔡洼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纪念馆,开展"红医精神"主题教育。在斑驳的电报机、复原的指挥所场景前,成员们透过"小推车推出来的胜利"主题展区,深刻领悟"人民战争"的磅礴伟力;研读战地救护史料时,缺医少药环境下白衣战士以血肉之躯守护生命的场景,让"政治坚定、技术精良、救死扶伤、无私奉献"的红医精神具象化。
革命战争年代的战地医疗实践,正是红医精神在烽火中的生动写照。实践团成员王仪涵在党旗前重温医学生誓言时动情道,"先辈用鲜血捍卫和平,我们必当用医术守护健康。"指导教师王春晓强调:"此次红色之旅是'大思政课'的生动实践,希望同学们将红色基因融入医学血脉,以'精术'夯实从医之基,以'仁心'厚植为民之情。"
二、专业赋能:健康服务直达乡村一线
7月2日上午,实践团转战萧县祖楼镇中心卫生院,开展健康义诊与基层医疗调研。成员们化身"健康使者",为137名村民提供血压监测、慢性病筛查、用药指导等"一站式"服务,并创新编制《银龄健康口诀册》,用"晨起一杯水,盐油要减半"等通俗语言传递养生知识。带队教师刘念祖表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超3亿,健康老龄化是民生工程。我们通过义诊搭建医患连心桥,已收集58份老年人健康数据,为后续研究提供支撑。"
仪式现场,祖楼镇中心卫生院正式挂牌"安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护理系志愿服务基地"。镇卫生院党支部书记、院长王国栋高度评价:"实践团不仅带来了专业服务,更带来了新时代医学生的责任担当。"学生代表胡亚丹激动道:"这块牌匾是荣誉,更是使命。我们将以基地为纽带,把课堂知识转化为服务基层的实际行动。"萧县融媒体全程跟踪报道,记录下多个温情瞬间:82岁王秀英老人紧握志愿者双手哽咽道"你们真好",成员们温柔,专业为银龄群体测量血压计的画面,让医者仁心的温度跃然眼前。
三、暖心守护:适老改造与精神关怀并重
7月2日下午,实践团走进祖楼镇养老公寓,聚焦老年群体生活安全与精神需求。
安全升级:针对公寓地面湿滑、扶手缺失等隐患,成员们化身"适老化设计师",张贴荧光防滑条46米,为8处裸露棱角安装防撞护角。73岁李奶奶摸着新改造的扶手感慨:"现在起夜踏实多喽!"
翰墨传情:书法教学现场,银发老者与青年学子共执笔锋。成员们手把手教授握笔姿势,用"横如云卷,竖如松立"的比喻解读汉字筋骨。杨成玉爷爷即兴挥毫的感谢诗跃然纸上:"谢志愿者,常来相伴,手暖话暖,扶我走好……"质朴诗句让成员们动容:"真正的成长,是让专业知识长出温暖的根系。"
定格微笑:"微笑心理摄影"活动中,成员们用镜头捕捉老人最动人的笑容。有的老人回忆奋斗岁月,眼中闪烁自豪;有的讲述家庭温馨,脸上洋溢幸福。实践队员感叹:"每一张照片都是对生命经历的致敬,每一次定格都是跨越代际的温情传递。"
四、青春担当:绘就健康乡村“银龄”新篇
从红色革命圣地到乡村健康哨所,从养老公寓的温馨改造到银龄群体的精神关怀,实践团以"医者仁心"勾勒乡村振兴的温暖注脚。实践团负责人表示,未来将依托老年护理志愿服务基地,开展"健康银龄计划":每月15日定期义诊,每季度举办健康讲座,每年完成200户家庭健康档案建立;同时创新"医养结合"模式,通过编排五禽戏健身操、开设老年课堂等方式,以健康促进涵养尊老爱老村风民风,让"三下乡"成果更好惠及农民群众。
"青春的价值,不仅在于治愈病痛,更在于温暖人心。"实践团成员许子怡的话,道出了全体成员的心声。当银龄与青春在笔墨纸砚间共鸣,在扶手与镜头中相拥,这群白衣学子用行动证明:医者的担当,既要守护生命长度,更要延展幸福宽度。他们以专业赋能基层,用温暖传递力量,为健康中国建设注入青春动能,更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绘就了属于这个时代的"银龄暖心章"。(作者:程文祥、胡亚丹、王仪涵、李梦涵、许子怡、朱孟孟、周彬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