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乡情文化馆,解译乡土密码 ——记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青春飞扬·融情夏乡”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队参观乡情文化馆
探乡情文化馆,解译乡土密码
——记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青春飞扬·融情夏乡”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队参观乡情文化馆
7月6日,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青春飞扬·融情夏乡”志愿服务队的部分志愿者在徐家镇中心小学校长廖尊位校长的带领下参观了位于徐家镇中心小学的乡情文化馆。
进入乡情文化馆,首先引入眼帘的是一则简介。其说明此处是以展示乡土历史文化遗产为依托,旨在传承乡情文化、厚植学生对乡土的情感。借老物件、旧影像,让参观者重拾乡村记忆,也为青少年了解“三农”文化、树立正确劳动观搭建起生动课堂。简介后的“二十四节气农事历”,串联起“春种、夏耘、秋收、冬藏”的农耕节奏,讲述着独属于农耕文化的时间密码,诠释了先辈顺应天时、敬畏自然的生存智慧。
另一面墙壁上涵盖了地域物产、人情风俗、生活起居这三大板块。地域物产板块借旧影像以及文字概述,串联起解放前到解放后巫溪土地上,民众饮食由匮乏到丰饶、种植养殖从粗放向精细的变迁。在人情风俗板块,老照片里热闹的迎亲场景、庄重的丧葬仪式,搭配细致的文字讲解,再加上下边对应陈列的古老器具,生动还原乡村传统习俗,展现了乡土社会中的人情冷暖与文化传承。在生活起居板块,各类古朴农具与生活器物有序铺陈。校长在细数这些“老宝贝”时眼中闪烁的光芒,正是这些老型器具在现代社会意义的展现——它们以乡土文化活化石的姿态,让参观者重拾乡村记忆,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乡土间的深厚积淀。
位于展厅中央的是手艺人展区。“剃头佬”、“杀猪佬”......这些满含民俗韵味的称谓背后,是手艺人们与乡土文化的有机结合。如今,徐家中心小学将这些手艺人的肖像与简介上墙,缝纫机、刮猪毛刀等老物件静静伫立。当参观者的目光落于其上,仿佛被拉回那个充满浓浓乡土气息的时代,让乡土文化传承的火种,在凝视与触碰间悄然接续。
《乡土中国》中说:“从土里长出来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这些老物件、旧影像,是乡村历史的缩影,更是激活乡情文化生命力的密码。城市化浪潮下,乡情文化馆以“留住过去”的坚守,铺就“面向未来”的传承路,让乡土基因代代传递、生生不息,续写土地的文化新篇。
记者:沈思晨
摄影:曾馨慧
作者:沈思晨 来源: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青春飞扬·融情夏乡”
发布时间:2025-07-07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