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古代文明之源,寻红色文化之根,燃青春信仰之火
为进一步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的理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2025年7月2日,安徽理工大学土木建筑学院“栖云筑梦”三下乡团队来到广德市博物馆进行实地参观学习,发掘并弘扬当地的优秀文化。
栖云筑梦团队成员出发前的合影
溯千载文明之源,寻万代传承之根。 7月2日上午,栖云筑梦团队志愿者从学校出发前往广德市。下午,志愿者抵达广德市博物馆,在讲解员的带领下,依次参观了广德市博物馆的各个展区。志愿者首先参观了原始社会的展厅,在那里,各位队员看到了从原始社会遗留至今的木制工具以及石器。粗糙的木刀,磨制的石斧,看似简陋的工具凝聚着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的生存智慧。这些简陋的工具无不向人们诉说着广德人民的先祖开创家园的艰辛。这些工具不仅是劳动器物,更是先民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在江淮大地上生生不息的最初见证。
远古社会人类对工具的使用
其次志愿者参观了明,清时期的文书展区,里面不仅有谕札,还有道光年间的吏部执照。这些泛黄的纸业不仅讲述这历史更将广德数百年的社会风貌,经济生活,伦理纲常乃至普通人的悲欢离合呈现在队员眼前。这些跨越时空的文字,不再是历史的遗留物,而是习总书记所期望的“活起来”的文化载体。它们代表着文化的根脉,在这里各个团队成员都成了连接古今文脉的桥梁。
咸丰五年五月初三谕札
寻红色文化之根,固革命文化根基。之后志愿者移步红色展厅参观了抗战时期遗留下的各种武器,以及金属铸成的战士雕像,无论是锈迹斑斑的砍刀还是磨损严重的步枪都反映了广德人民强烈的反抗精神。广德作为重要的抗日根据地和皖南事变后新四军的主要活动区域,具有及其浓厚的红色文化。同时,各色各样的雕塑无不展示着抗战时期的艰苦。
抗战时期的士兵雕塑
在展厅里的锈迹斑斑的砍刀吸引了志愿者们的注意,虽然刀身已经腐朽,刀刃也不再锋利,但是它的肃杀之气依旧没有消散,刀身上深褐色的印记据讲解员讲述,那是日寇的污血。展柜中的其他物品,烈士的遗书,以及缴获的日式装备,无不在诉说那段艰苦的岁月以及伟大的抗战精神。
锈迹斑斑的砍刀
燃青春信仰之火,铸奋斗理想之光。此次广德博物馆之行,是安徽理工大学“栖云筑梦”队响应党和国家号召、投身火热的社会实践,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的坚实一步。它如同一座无形的桥梁,一端连接着广德大地深厚的历史文化根脉与宝贵的红色资源,另一端则指向青年学子服务乡村、奉献社会的责任担当与广阔未来。队伍计划将此次学习的丰厚收获转化为服务基层的具体行动,整理广德市历史文化尤其是红色文化素材,利用新媒体平台将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传播出去,努力在基层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用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