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江淮到黔贵的青春接力南财“山水经行”团队书写生态治理“青春答卷”
在贵州贵阳市花溪区的农产品展厅,标有“生态价值认证”的刺梨汁摆上货架,溢价30%仍供不应求——这是南京财经大学“山水经行”团队的最新成果。这支由00后组成的调研团队,历时一年跨越6省,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红利,用青春脚步丈量出生态治理的中国路径。
一、问诊山水:在矛盾交织处寻找破题密钥
2023年深秋,团队在江苏太湖调研时发现:尽管生态修复投入巨大,部分地区仍面临“政府买单、企业围观、群众旁观”的困境。这促使他们将研究重心转向“多元主体协同机制”,在浙江湖州、江西赣州等地展开蹲点调研。
在浙江安吉的“两山银行”运营中心,队员们发现政府主导的生态资产收储机制如何激活沉睡资源;在江西寻乌的废弃矿区,他们见证社会资本通过“修复+光伏+农业”模式实现盈利反哺;在安徽巢湖的渔民新村,他们记录下村民通过“水质监测员”“生态管护员”等新职业参与治理的全过程。这些案例被提炼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三位一体模型,相关论文入选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
二、精准开方:为不同地貌定制转化方案
“东部沿海地区适合生态产品市场化交易,中部矿区可探索‘修复+产业’复合模式,西部山区则要打好‘生态+文旅’组合拳。”团队成员王硕展示着根据109个案例总结出的区域适配指南。在浙江丽水,他们协助设计的“瓯江山水工程数字监管平台”,通过卫星遥感和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测治理进度,使项目资金使用效率提升25%;在河南平顶山,针对煤矿塌陷区提出的“土地整治+现代农业”方案,已带动1.2万亩废弃土地复垦,诞生37个生态农业合作社。
最具突破性的是他们提出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将空气、水源等公共生态产品转化为可量化的经济指标。在贵州花溪,团队联合当地政府建立的核算模型,首次将苗族村寨的梯田景观、森林碳汇纳入价值评估,使每个村寨的生态资产显性化,直接推动12个少数民族村寨获得绿色信贷支持。
三、成果转化:让调研数据变成发展红利
团队的努力正在产生连锁反应:为上饶市设计的“矿山修复收益共享机制”,吸引26亿元社会资本投入,使废弃矿区变身4A级景区;向南京市高淳区提出的“湿地生态补偿标准”,推动当地每年增加生态转移支付资金3000万元;在江苏太湖流域建立的“生态环境指标交易平台”,已完成首单500万元的水质改善指标交易。
“我们在江西望仙谷调研时,村民说‘以前怕下雨,现在盼游客’。”队员蔡赵浩回忆,团队推动的“生态修复+文旅开发”模式,让这个曾经的“空心村”年均接待游客50万人次,村集体收入增长10倍。
四、青春力量:做生态文明的“播种机”
从长江之畔到云贵高原,“山水经行”团队的足迹串起中国生态治理的壮美画卷。他们用行动证明,当青春与时代同频,当知识与实践共振,每一个平凡的调研瞬间,都可能成为撬动生态变革的支点。正如队员们在调研报告扉页所写:“我们守护的不仅是绿水青山,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未来。”
作者:南京财经大学“山水经行”团队 来源:南京财经大学
发布时间:2025-04-14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