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载两山理念辉映青春担当 南财学子解码生态转化新路径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的历史性节点,一群来自南京财经大学的青年学子以脚步丈量山河,用数据对话实践,为生态文明建设交出了一份亮眼的青春答卷。由9名多学科本科生组成的“山水经行”团队,历时14个月深入6省21个国家级山水工程项目,通过“大数据画像+田野解码”双轮驱动,系统破解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难题。
一、锚定时代命题:在理论与实践的共振中找准坐标
当“两山”理念成为引领中国发展的重要指引,如何让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成为关键课题。2023年深秋,团队首站抵达“两山”理念发源地浙江安吉,在余村石碑前立下研究志向:“我们要做理念的解读者,更要做实践的铺路石。”
作为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总投资超55亿元的浙江瓯江山水工程成为团队研究的典型样本。在这里,他们发现生态修复不仅是植被补种,更涉及流域治理、产业布局、数字监管等复杂系统——这促使团队构建起“宏观制度设计-中观产业布局-微观主体行为”的三维研究框架。数据显示,全国52个山水工程累计治理面积超1亿亩,但转化模式同质化、政策激励不足等问题仍待破解,这更坚定了团队“用数据说话,以实践破题”的决心。
二、创新研究范式:当大数据遇见田间地头
在南京财经大学实验室与浙皖赣山区的穿梭中,团队开创“数字技术+实地调研”的研究范式。他们搭建的全国首个“山水工程案例库”,通过Python爬虫技术抓取109个典型案例,运用BERT模型解析政策文本,发现“生态补偿”“数字赋能”“产业融合”是高频实践关键词;结合GIS地理信息系统,绘制出全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热点图谱,清晰呈现东部沿海“市场化交易”、中部地区“生态农业”、西部山区“文旅融合”的区域特征。
田野调查则让数据有了温度。在江西上饶望仙谷,队员们与37位矿山修复工程师、52户村民深入交流,发现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修复的关键在于“收益反哺机制”——当地引入26亿元社会资本修复废弃矿山,通过文旅开发实现“环境修复-产业导入-收益共享”闭环,带动周边农户年均增收8.6万元。
三、破解转化密码:从数据洞察到政策落地
团队的研究成果正在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态红利。在浙江湖州,他们协助构建的“竹林碳汇数字台账”,将32万亩竹林的固碳量转化为可交易的碳票,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一竹一码”溯源,使每亩竹林年增生态收益200元,相关模式已在长三角12个竹林大县复制推广;在贵州花溪,团队设计的“农产品生态价值核算体系”,帮助当地猕猴桃、刺梨等特色农产品获得绿色认证,溢价率达30%,直接带动5000余农户增收。
更重要的是,团队提炼的“固本培元型”“共生共进型”“价值升华型”三大转化模式,为不同生态禀赋地区提供了“菜单式”解决方案:生态脆弱的矿区适合“修复+光伏”的固本模式,生态基础良好的湖区可走“文旅+康养”的升华路径。
四、青春赋能未来:让研究成果生长在希望的田野上
截至目前,团队调研足迹覆盖全国30%的山水工程项目,形成12万字调研报告,相关成果获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江苏省“优秀社会实践团队”等荣誉,58篇调研报道登上人民日报、中国日报等平台,其中《解码望仙谷生态振兴密码》一文被翻译成英、法、西等8国语言,向世界展示中国生态治理的青年方案。
在江西樟涧村的调研笔记里,队员们写下这样的感悟:“当看到修复后的矿山开出文旅之花,当听到村民说‘空气也能卖钱’,我们真正理解了‘两山’理念的分量。”如今,团队正联合中科院开发“山水工程效益可视化平台”,计划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可复制的数字工具,让更多地区共享生态转化的“密钥”。
从课堂到山林,从数据到政策,“山水经行”团队用行动证明:新时代青年的担当,就藏在沾满泥土的调研靴里,写在被地方政府采纳的建议稿中,更融入祖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壮美画卷里。当“两山”理念的种子在更多青年心中生根发芽,我们有理由相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正在青春力量的浇灌下茁壮成长。
作者:“山水经行”团队 来源:“山水经行”团队
发布时间:2025-04-14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