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期间,曲阜师范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苯心未来社会实践队队员怀着崇敬的心情前往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参加“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主题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承载着中国共产党早期斗争的艰辛历史。此次实践旨在通过实地参观、学习革命故事,深化对党的历史认知,感悟“坚定信念、艰苦奋斗”的井冈山精神,为新时代青年筑牢理想信念之基。
博物馆内分为“革命星火燃井冈”“艰苦卓绝的斗争”“井冈山精神的传承”三大主题展区。通过大量文物、图片和场景复原,实践队队员直观感受到1927年毛泽东、朱德等革命先辈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壮举。展厅中陈列的煤油灯、草鞋、红米饭南瓜汤的复原场景,无声诉说着红军战士在物资匮乏中坚持斗争的坚韧。图为苯心未来实践队队员参观。赵航 供图
在“烈士墙”前,讲解员讲述了张子清师长“舍命献盐”的事迹:他在腿部重伤的情况下,将消毒用的食盐留给战友,自己却因感染牺牲。这种“牺牲小实践队队员、成就大实践队队员”的精神让实践队队员热泪盈眶。通过VR技术还原的黄洋界保卫战场景中,实践队队员仿佛置身于炮火硝烟中,深刻体会到“敌军围困万千重,实践队队员自岿然不动”的革命豪情。
实践团队穿上红军服,重走挑粮小道。陡峭的山路、沉重的扁担让实践队队员步履维艰,但想到当年红军每天往返50公里运送粮食的壮举,心中充满力量。在“红色课堂”上,实践队队员们集体诵读《西江月·井冈山》,通过诗词感受革命者的乐观主义精神。
井冈山斗争历时两年零四个月,牺牲烈士达4.8万人,平均每天有60人献出生命。这种用鲜血铸就的信仰让实践队队员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带领人民走向胜利,正是因为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图为苯心未来实践队队员参观。赵航 供图
当代青年虽无需面对枪林弹雨,但科技竞争、乡村振兴等“新战场”同样需要拼搏。在博物馆看到的“朱德的扁担”启示实践队队员:真正的领导者必须与群众同甘共苦;红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更让实践队队员明白,纪律严明是事业成功的保障。
此次实践不仅是一次历史寻访,更是一场思想的淬炼。作为新时代大学生,实践队队员将以井冈山精神为指引,在专业学习中攻坚克难,在社会服务中勇担责任,让红色基因在青春奋斗中焕发新的光彩。图为苯心未来实践队合影。赵航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