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期间,当城市的大街小巷弥漫着冬日的闲适与慵懒,一群满怀热忱的大学生却脚步匆匆,带着青春的活力与知识的力量,回到家乡投身课后托管社会实践活动。他们的身影穿梭在各个社区,宛如冬日里的暖阳,为家乡的孩子们撑起了一片知识与欢乐的天空,也赢得了家长和社会的广泛赞誉。此次活动在多个社区同时启动,其背后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家长们在假期中往往因工作繁忙,无暇照顾孩子,孩子们的假期生活管理成为了一大难题。无人看管的孩子可能会沉迷电子产品,或者在缺乏引导的情况下虚度光阴。而这些大学生的到来,就像一场及时雨,有效填补了这一假期教育与陪伴的空白。 参与实践的大学生们来自不同专业,这成为了此次课后托管活动的一大亮点。他们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为孩子们提供精准且细致的课业辅导。在数学课堂上,面对复杂的数学难题,大学生们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耐心。比如遇到一道行程问题的应用题,大学生小李先是用传统的画线段图方法,帮助孩子们直观地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发现部分孩子还是有些困惑后,他又引入了方程的解法,从设未知数、列方程到求解,一步步讲解得清晰明了,不厌其烦地用多种方法讲解,直至孩子们完全理解。在语文辅导时,大学生小王从字词的精准释义入手,结合生动有趣的小故事,让孩子们轻松记住了那些容易混淆的字词。对于作文的谋篇布局,小王更是精心指导,他先引导孩子们确定作文主题,然后一起头脑风暴,列出写作提纲,再逐段进行写作指导,助力孩子们夯实知识基础。除了扎实的课业辅导,大学生们还精心策划了一系列别出心裁的特色课程,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拓宽视野、增长见识。趣味科学实验课上,“会跳舞的盐粒”“自制彩虹”等简单又神奇的小实验,让孩子们瞪大眼睛,惊叹不已。在“会跳舞的盐粒”实验中,大学生小张对着一个碗口蒙着保鲜膜并撒上盐粒的装置大声喊叫,盐粒竟然随着声音的大小跳动起来。孩子们围在周围,好奇地观察着,纷纷举手提问,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对科学世界的探索欲望。创意手工课上,彩纸在孩子们手中变成了栩栩如生的小动物,黏土则被塑造成风格各异的建筑。大学生小陈耐心地教孩子们折纸的技巧,从简单的纸飞机到复杂的千纸鹤,孩子们学得津津有味。在黏土创作环节,小陈鼓励孩子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不必拘泥于固定的形状,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得到充分释放。音乐欣赏课上,从激昂的交响曲到悠扬的民歌,大学生小赵通过播放音频、讲解音乐背景和风格特点,让孩子们沉浸在美妙的旋律中,感受着不同音乐风格的独特魅力。在活动过程中,大学生们还注重与孩子们的情感交流。他们发现,有些孩子因为父母工作忙,平日里缺乏陪伴,性格比较内向。于是,大学生们主动与这些孩子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鼓励他们参与到集体活动中来。有个叫小明的小男孩,一开始总是默默坐在角落里,很少主动发言。大学生小刘注意到后,经常找小明聊天,了解他的兴趣爱好,还鼓励他在手工课上展示自己的作品。渐渐地,小明变得开朗起来,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家长们对此次课后托管活动十分满意,表示到:这些大学生不仅知识丰富,而且非常有耐心和爱心,把孩子交给他们,自己一百个放心。大学生们也从这次实践中收获颇丰。他们表示,希望通过这次实践,为家乡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通过这次活动,大学生们学会了如何与孩子们沟通交流,如何将自己的知识以孩子们易于接受的方式传授给他们,这对他们来说是一次非常宝贵的成长经历。此次课后托管实践活动,不仅为孩子们打造了一个寓教于乐的学习环境,更彰显了当代大学生的社会担当。它让孩子们在假期中不再孤单,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遨游,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茁壮成长。同时,也让大学生们深刻体会到了自己的价值,增强了社会责任感。相信在他们的持续努力下,会有更多孩子受益,为家乡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未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到这样的实践活动中来,家乡的教育事业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孩子们也将在他们的关爱与引导下,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