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象往之地”黄草坝是第一次迎来大学生实践团,彝族人民们热情的接待了我们。而黄草坝小学是一所寄宿制小学,孩子们大多腼腆怕生,对初来乍到的大学生们好奇却更多的是害怕。于是大学生们带他们进行了“破冰游戏”,相互交换了名字,逐渐熟络起来。在相互交谈的过程中初步认识到了当地的语言文字面貌与发展需求,为之后的活动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实践团成员与小朋友们共同搭建向往之门
“咬文嚼字”语言文字基础课。“咬文嚼字”是每天的必修课,推普志愿者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面向社区儿童将绕口令、儿歌、朗诵、绘画等儿童喜欢的形式融入到语言文字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了“说好普通话 写好规范字”的基础教学。通过甲骨文的识字教学、古诗词讲解、神话故事了解等系列活动,进行了多方面的听说读写的练习。还通过制作甲骨文冰箱贴的方式,增强孩子们的动手能力,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
同学们共举火把,寓意众人拾柴火焰高
“乐游国学”经典文化传习课。根据儿童的特点,借助国家智慧教育读书平台、中国语言文字博物馆等数字资源平台,积极发掘融合本地资源,组织经典诵读和传统文化的特色体验课。遵循“认知—体验—感悟—践行”的认知规律,深入挖掘文化经典的魅力所在。通过朗读《读中国》增强了爱国之情,使自我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组织了漆扇的制作,在制作的过程中增强了文化自信,在孩子们的心中埋下了文化的种子,制作结束后,孩子们还为自己的扇子取了独属的诗意化的名字,进一步促进了文化之种子的萌芽与成长,加深对中国传统色彩的认识。
实践团成员讲授四季诗歌
“典耀中华”主题课。推普团以“典耀中华”为主题,结合彝族文化中的诗歌、信仰、传说等资源,开展阅读活动,讲“成语故事”、“民俗故事”,在7月17日的聂耳纪念日时,共读《聂耳日记》,于书中找寻不一样的聂耳,传承聂耳精神。开展聂耳主题书的制作,在制作过程中增强学生们对聂耳的认识,于书中探寻了聂耳走过的征程。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小朋友们一起变废为宝,制作纸杯乐器
开展乡村语言生活调研“不一样的土地,不一样的新篇章”,我们团队采用了问卷的方式,对黄草坝的居民进行了调研,一方面掌握社区居民的语言使用情况,另一方面了解和记录居民们对于新生活的不一样的感受,从而从更深层次上分析了语言文字工作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在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