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非遗文化之旅:探寻葵艺精髓,续写岚绣新篇为了探寻葵艺精髓,了解葵艺传承现状。7月26日,南京财经大学“青青园中葵,古韵焕新生”中华文化传承实践团来到广东江门实地调研。从承载着悠久历史与文化底蕴的新会文化馆,到匠心独运的惠林葵艺馆,再到现代设计与传统工艺碰撞的岚光绣堂,每一步都仿佛穿越时空,让人深刻感受到新会这片土地上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与勃勃生机。
新会文化馆:非遗之光,照亮历史长河上午,实践团成员踏入馆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琳琅满目的非遗作品,它们静静地诉说着新会的故事,其中,鱼灯与葵艺尤为引人注目。为获悉葵艺传承的现状与未来,团队成员向新会文化馆的志愿者询问。他指出,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手工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许多技艺面临失传的风险。但他也坚信,通过政府的支持、社会的关注以及匠人们的不懈努力,葵艺定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新的生机。谈到如何能让葵艺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时,志愿者提出了自己的三点想法:一是重视发挥同好会之类爱好者团体的作用,在巩固核心力量的同时吸引更多人关注葵艺;二是使葵艺相关产业实现扩大盈利,让个体经营户走得长远,比如开设葵艺体验课、售卖葵艺制品;三是政府采取相应措施实行帮扶,重视专家指导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对非遗保护工作的经费投入。


图为实践团参观新会文化馆。高美琦 供图
新会惠林葵艺馆:匠心独运,传承之美随后,实践团队的脚步来到了新会惠林葵艺馆。这里,是廖惠林老师艺术世界的缩影,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他的心血与智慧。馆内,大部分作品以展示为主,但也不乏精心设计的文创产品,尤其是那双面刺绣葵扇,更是让人眼前一亮,将传统葵艺与刺绣艺术完美融合,展现了非凡的创意与技艺。在馆内,一位工作人员向实践成员们介绍了廖惠林老师的著作以及赵琼花老师编写的葵扇教材。通过这些宝贵的资料,实践团成员深入了解到了葵扇的种类、价值及其复杂的制作过程。原来,一把看似简单的葵扇,背后却蕴含着无数匠人的汗水与智慧,从选材、编织到装饰,每一个环节都需精益求精,方能成就其独特之美。惠林葵艺馆还提供火烙扇体验课程,由廖惠林老师及其女儿亲自授课。尽管体验需提前预约,但这一安排无疑为游客提供了一个近距离感受葵艺魅力的绝佳机会。


图为新会惠林葵艺馆展品。李思琪 供图
岚光绣堂:传统与现代的交响乐章下午,实践团与岚光绣堂的刘老师见面。岚光绣堂是一家成立三年的本土原创刺绣产品品牌,在众多产品中,所设计的刺绣葵扇装饰画反响最好,他们正用现代设计语言诠释着传统工艺的新生命。本次实践团采访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岚光绣堂将非遗变成文创这个过程背后的故事以及在这其中面临的挑战。
访谈中,刘老师作为团队的代表详细介绍了岚绣堂的设计理念与运营模式。她表示,李老师作为核心设计师,全权负责所有设计工作,而团队中的其他人则分别负责外贸服务、宣传营销等工作,形成了一个高效协作的创意团队。他们不仅致力于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看到传统工艺的价值与魅力。在谈及具体的设计案例时,刘老师分享了多个将葵艺、刺绣等传统元素融入现代家居用品、服饰配饰的成功案例,这些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广受好评,更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了众多消费者的青睐。她表示,这正是他们团队所追求的——让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找到新的定位与价值。访谈结束时,实践成员们不禁为岚绣堂团队的创意与努力所折服。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传统工艺并非只能停留在过去,只要勇于创新、敢于尝试,就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图为成员与岚绣堂团队交谈。高美琦 供图
从新会文化馆到惠林葵艺馆再到岚绣堂,实践团的调研之旅见证了葵艺的传承与发展之路上的艰辛与希望。正如辛弃疾在《菩萨蛮》中所言:“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这句话不仅道出了自然景观的恒久不变,同时也隐喻了文化传承的力量与韧性。尽管实践的时间有限,但对实践团而言,所体验到的葵艺独特魅力与整个旅程中的深刻感悟,将永远铭记于心,成为他们对传统文化深厚理解的重要部分。(通讯员 闫梓欣 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