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联盟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泥塑凝古韵,木雕绘风华

承载历史,见证匠心,历经千年文化的积淀,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为深刻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韵味,积极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8月21日清晨,在指导老师杨倩的带领下,“语”你同行实践队来到皂户李镇探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惠民泥塑的杰出传承人张凯的工作场所,体验泥塑中蕴含的非凡匠心与精湛技艺。
踏入那间小屋,实践队员们瞬间被满室的泥塑作品震撼。它们或取材于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威武的关羽形象,或再现《西游记》里机智的孙悟空风采,更有源自民间传说的八仙过海等经典场景。此外,还有老虎、兔子等小动物口哨,让人爱不释手。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一件高达80厘米的不倒翁泥塑,张凯先生介绍道:“这是我最得意的作品之一,光打底座就要两个小时。”他还讲到,在传统惠民泥塑制作过程中,上色环节尤为讲究,往往需要反复上色八至十遍,方能呈现出完美的色彩效果。
在张凯先生的讲解下,实践队成员们深入了解了惠民泥塑漫长而复杂的工艺过程:取回的泥土经过一至两年的自然风化,再掺入面浆、棉絮等材料;随后,还需经过上浆、擦粉、上色、开眼等多道工序,方能成就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泥塑艺术品。
在深入交流中,实践队成员深刻感受到了泥塑传承路上的重重挑战。张凯先生坦言,泥塑制作需要巨大的时间与精力投入,而泥塑市场收益空间相对有限。与此同时,塑料工艺迅猛发展对泥塑等传统手工艺制品构成了冲击,这些问题都亟需社会各界的关注与助力。
因此,实践队成员深感责任重大,呼吁更多青年群体关注非遗、走进非遗,以创新视角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贡献青春智慧,让非遗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泥塑凝古韵,木雕绘风华。“语”你同行实践队深入木雕工坊。步入其间,一股淡雅而悠长的香气萦绕鼻尖,那是崖柏独有的芬芳。非遗木雕传承人惠军引领着实践队成员一一揭秘木雕的诞生奥秘。从木料采购,到去皮处理,再到构思造型,直至最后精雕细琢、打磨抛光,每一步都是对雕刻者创意与技艺的双重考验。而在非遗传承中,惠军勇于创新,将传统木雕技艺与现代审美巧妙融合:憨态可掬的熊猫以木雕之姿传递着生态和谐的美好寓意;琳琅满目的木制手串承载着匠人的心意与自然的馈赠……这些美源于自然的孕育,又因雕刻者汗水的浇灌而显得更加宝贵。而木雕产业的发展不仅为当地人民铺设了就业之路,更在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中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谈及木雕手艺的传承,惠军坚定地说:“我希望能坚持做下去,并将这份手艺传给下一代,让木雕艺术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这份承诺,如同木雕作品般,厚重而又熠熠生辉。
探木之深根,固文化之本;溯流之远源,浚非遗之泉。在快速变化的今天,非遗不应成为尘封的记忆,而应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在未来,“语”你同行实践队将继续携手并进,在探寻非遗古韵的旅途中,感受匠人的匠心独运,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征程中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作者:高雨璇 张可 来源:大学生联盟网
发布时间:2024-08-27 阅读:
社会实践推荐
  • 探寻古寺故事,共享乡村发展新篇
  • 探寻古寺故事,共享乡村发展新篇
  • 为深度探寻安海镇西安村的历史文化底蕴,助力该村旅游业蓬勃发展,制定出针对性的乡村旅游规划路线,在加强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海
  • 08-28
  • 赴大别山烈士陵园,传承红色精神
  • 赴大别山烈士陵园,传承红色精神
  • 革命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无价之宝,源自中国共产党在漫长革命征途中的不懈奋斗,它们是民族精神在历史洪流中的璀璨升华。为缅怀先烈英
  • 08-27
  • 滁院学子“三下乡”:遗风织梦,探寻亭城非遗之魂
  •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课外生活情况调查
  • 摘要: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科教兴国”方略的实施,我国的农村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孩子们再也不会因为家庭贫困而失去上学的
  • 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