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23日,山西师范大学“闻道行远·寻根溯源”实践队成员们相继抵达闻喜,展开了为期八天的实践活动。
首站,他们的脚步停驻在了仇氏牌楼。仇氏牌楼是清朝时期的古建筑遗存,建于清光绪年间,为清盐提举仇嘉谟之母孙宜人所建,共有五座。这些碑楼及牌坊不仅展现了清代石雕艺术的精湛技艺,更承载了仇氏家族辉煌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仇式牌楼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队员们通过实地参观,详细了解了碑楼建筑的特色与背后的历史故事,深刻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通过此次仇氏牌楼的实地调研学习,让队员们在增长见识和开拓视野的同时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随后,实践队伍移步至陈家庄红色教育基地,这里是中共太岳三地委旧址,被誉为河东的“西柏坡”。队员们在纪念馆和县委、会堂旧址等地聆听讲解,观看展品,深刻体悟先烈们在战争时期的坚定信念与英勇无畏。纪念馆内馆藏内容丰富,每一件展品都生动再现了革命时期的艰辛困苦。在柴泽民同志工作事迹的学习以及编草鞋等传统工艺的体验中,实践队员们也将陈家庄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重要作用铭刻于心。这些红色文化精神赋予我们奋进力量,队员们将带着宝贵经历前行,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光芒。
7月26日,队员深入体验了闻喜煮饼与上镇花馍这两项深植于中华文化的传统美食艺术。闻喜煮饼,这一历史悠久的美食瑰宝,不仅凝聚着世代相传的文化精髓,更在不断的传承与创新中焕发新生。而上镇花馍,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母亲的艺术”之美誉,展现了民间工艺的细腻与温情,其独特魅力令我们为之倾倒。此次考察让我们深刻领悟到,煮饼与花馍早已远不止于味蕾的享受,它们更是活生生的文化遗产,承载着民族的记忆与情感。我们应当致力于推广这些文化精粹,让其在新时代继续繁荣发展,让世人共同见证并传承这份来自历史的馈赠。
在闻喜三村的探访中,实践队员们更是深入基层。他们认真聆听讲解,积极交流互动,对当地历史、民俗、产业有了深刻认识。在康村,队员们被浓厚民俗氛围吸引,与山楂产业负责人深入交流,领悟改革创新精神。在北张村,他们参观文化园,感受传统建筑魅力,观察药材种植,赞叹中医药文化。在沟渠头村,他们深受勤劳朴实精神的鼓舞,表示将传承这种精神,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整个实践活动中,队员们展现出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用实际行动为文化传承与创新添砖加瓦。
此外,实践队员还走进了建龙钢铁产业园的企业文化中心,进行了一场富有意义的调研。工作人员热情接待、悉心引导,向实践队介绍了企业文化中心一楼的钢铁展馆和二楼的党群活动中心。通过图文资料、多媒体宣传片和实物展示,队员们对这里有了更为直观和全面的了解,深刻感受到企业追求卓越、创新发展的信念,以及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和环境保护方面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切身体会钢铁是如何在科技与智慧的融合中炼成的。队员们认真聆听、积极思考,受益匪浅。此次调研,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实践平台,有助于培养队员的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为推动行业发展、服务社会贡献力量的决心和热情。
裴柏村的探访则是实践旅程中的又一亮点。实践队员登59阶致敬裴氏59宰相。参拜始祖碑,感姓氏文化厚重;览名人展馆,叹裴氏智慧卓越。裴氏碑馆,残垣石雕述辉煌,碑刻铭荣耀。此行队员们领略了裴氏文化的精髓,悟家教家风之重。裴氏千年不衰,源于教育重视与家风严谨。对当代青年,启示良多:家族繁荣需良好家教,个人成长更需品德修养与自律精神。
实践旅程很快就来到了最后一天,“闻道行远·寻根溯源”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在闻喜县团委办公厅开展总结汇报。会议上,实践队员们用最真挚的语言,回顾了这段沉浸历史、探寻文化传承的宝贵经历。队员们深切体会到只有在最基层的群众组织中才能最深刻理解并传承中华民族智慧与美德的文化精髓。他们承诺,共青团闻喜团县委书记张曙光与副书记张瑾也在会议表达出自己对家乡的深情厚谊以及对青年学子的殷切期望,并鼓励队员们在未来的道路上继续前行,让青春与梦想在闻喜这片热土上交织的璀璨篇章。至此实践活动圆满完成,希望队员们能以此次活动为契机,不断提升自我文化素养,用实际行动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青春力量,让文化的火种在年轻一代中薪火相传,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