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上的非遗第三站丨非遗探索团访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文忠和黄岗柳编站站长王文翰

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文化是根本。7月16日,南京中医药大学养老服务与管理学院非遗探索团最后一站联系到了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文忠和1956年黄岗柳编站站长王文翰,赏阜南柳编艺术成就,倾听他们与柳编的故事,从而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注入新的力量。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文忠先生和柳编从业者王德彬先生热情接待了非遗探索团,带领成员进入工作室,借助珍贵的照片影像,一睹柳编发展史。

王文忠先生又带领非遗探索团参观了柳编博物馆中2000余件精品。王文忠先生在接受采访时介绍,杞柳有着皮薄、柔韧、实心、着色力强等诸多优良品质,编织技术包括穿编、定编、平编、拧编、精编、木编6类 ,产品涉及篮、筐、盘、篓等家用品,以及花瓶、屏风、画框、书箱、摇篮等装饰品。成员们从介绍中感悟到柳编工艺品中涌动着的劳动人民赋予的生生不息的激情与活力。大家纷纷表示,作为青年,也当以柳编的韧劲,坚持不懈,磨炼本领,将自己“编”成有用之才。

在阜南柳编工艺品协会秘书长郑洪洲的介绍下,非遗探索团荣幸地请到1956年黄岗柳编站站长王文翰和他的妻子,两位老人家已年过九旬,精神矍铄,两人热情地拿出珍藏的资料,为非遗探索团介绍属于他们与柳编的悠悠青春岁月。

老先生慢慢地坐下,向我们展示他和他的爱人那两枚珍贵的“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满脸的皱纹拢不住他的微笑,低沉的声音掩不尽他的骄傲。他说:“把柳编做好,就是给我们党做贡献,就是给人民做贡献。” 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他扎根杞柳的土地,把一生奉献给柳编,其提供的珍贵史料是上一辈人与柳编的独特回忆,为柳编的传承与弘扬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说,他在1956年成为了黄冈柳编站站长,在此后的岁月里,在负责柳编任务分配的同时,也在努力改进杞柳编制的技法。王文翰老先生带着探索团成员再一次前往那片熟悉的土地,重温他与杞柳和淮河的点滴故事。他曾带领当地人民参与淮河抗洪,参与河堤整治。他的一生与柳编密不可分,他对柳编与家乡的爱融入血液。王文翰老先生值得作为当下青年人学习,以他以党为中心、德艺双馨的价值取向,学习他的忠诚和顽强,借鉴他的爱国情怀,用心去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为乡村振兴倾力奉献。

活动心得

队长:冷偲怡

盛夏的风吹起一张张珍贵的照片,那个下午的一幕幕在我脑海中渐渐浮现。这位92岁老党员的手与我们紧握,我感受到这位王文瀚老先生手心的温度,我知道此刻,柳编,将在阜阳与我们展开一场终身难忘的对话。

王文瀚老先生为了此次南中医的采访活动,特地带来了他珍藏已久的笔记本,他亲切地让我们坐在他的身边,小心地翻开泛黄的书页,诉说他与柳编的故事。

70年的光阴诉不尽他对柳编的热爱与坚守;70年的时光磨不灭对自己家乡与文化的赤诚与骄傲。上一辈的老手艺人们怀揣着对技艺与家乡的淳朴热爱,走过稻田,穿过岁月,担择一事,而终一生。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更应该扎根一线,奋力前行,不惧艰险,不畏困难,不负韶华,助力文化传承与发展,推动乡村振兴,让青春的心跳与祖国同频,让青年的热忱与时代共振。逢盛世,我们的奋斗正当时!

队员:陈雨杰

通过本次活动,我随着非遗探索团的成员参观了柳编生产公司、和非遗大师以及柳编协会秘书长面对面交流、走到杞柳生长的淮河两岸。我看到了柳编产品在新一代匠人手下焕发出新的光彩、看到了一代代柳编匠人对传统技艺的坚守、看到了柳编协会为了柳编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做出的巨大贡献。

从象牙塔到田埂,从货架上摆放的成品到生产一线,活动中的每一个瞬间都让我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与乡村振兴结合后迸发出来的强大生命力。更让我意识到新一代的青年人当牢记使命,深入到战线最前沿,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时间:2023-08-18 作者:代烁 陈雨杰 冷偲怡 洪圳锴 来源:大学生联盟网 关注:
社会实践推荐
  • 赓续红色精神,续写时代篇章
  • 2023年7月1日,志愿者以及志愿者团队去到了淮海战役前总委员会指挥作战纪念馆参观,该纪念馆位于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临涣镇文昌街33号
  • 08-18
  • 保护红色资源
  • 红色资源作为我国特殊时期遗留下来的重要财富,让我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拥有不断向前发展的勇气和自信。本次社会实践,垚垚致远来到
  • 08-18
  • 童心未泯,感悟纯真
  • 童心未泯,感悟纯真
  • 西华师范大学“爱润童心•艺育童智”暑期社会实践队于2023年7月15日在南充市青少年宫开展暑期实践活动。
  • 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