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真知,2023年7月24日-28日,云南财经职业学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建设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参与团在临沧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班幸社区以“基层治理”为出发点,助力乡村振兴,开展调研活动。在当地驻村基层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成员们通过实地调研走访的方式,了解居民的基本生活状况,考察主要经济作物种植地,感受民族文化,重走边境线,进一步了解边境幸福村的建设成效。党建引领边疆地区的治理方法得到充分体现,边疆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基层人员的治理中过上了幸福生活。
现代化边境小康村的建设
“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位于边境地区的班幸社区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精准定位规划下,绘制了现代化边境小康村的美好蓝图。结合社区内的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科学分析,精准定位,结合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强”六个方面的要求,按照现代化边境小康村示范型村庄建设标准,梳理村庄发展中的问题短板,挖掘优势资源,对社区规划符合实际,科学合理的建设方案。引进企业与村组共同开发,拉动地方发展;结合特色产业发展优势,打造菠萝蜜、橡胶等优势特色产业;利用好临路优势,发展第三产业,扩张群众增收渠道。
聚焦支柱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在去到班幸社区之前,团队已初步了解橡胶和菠萝蜜是当地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橡胶作为传统产业拥有悠久的种植历史,到达社区后便能看到许多成片的橡胶林。经进一步调查可知,社区内部有规划的大规模橡胶种植基地,在种橡胶树的土地内也可以套种其他作物。同时在巩固提升传统的橡胶产业的基础上,结合胶队自然村盛产优质菠萝蜜的自然优势,加大新兴产业培育力度,突出打造菠萝蜜产业“一村一品”。将村庄绿化美化和庭院经济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选择优质菠萝蜜品种,大面积种植,将传统的老品种与新兴技术引入的新品种交替种植,这能增加产量,增加村民的收入支撑点。按照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中示范型村庄建设的标准,在道路旁也会种植菠萝蜜,景美民富、文明和谐的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基本建成。

图为武装干事王勇为成员们讲解割胶。
引进桑蚕产业,为农户增收
最初提出养蚕增收的方案时,村民们大多是抵触情绪。因为初期养蚕技术不成熟、蚕蛹生长所需的环境要求高,再加上之前有失败先例,农户们坚辞不信能够通过养蚕增收,反而觉得是个花钱的项目。后期通过动员,还是有三户人家愿意尝试。与前期不同的是:本次是由云南财经职业学院帮扶的产业,据调查了解学校投入项目帮扶资金10万元,并找了专业的技术团队来对农户进行指导。这使得农户悬着的心放下来了,愿意进行桑蚕养殖的人也多起来了,逐渐发展成为第三产业。

图为驻村教师周增杰带领成员们到桑园参观,讲解桑树的种植情况。
连线基层,体验基层工作
为推动云南省“三大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临沧市金融支持“中缅印度洋新通道”建设工作部署,促进辖内边民互市贸易转型升级,为口岸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实现边民互市跨境结算全流程、电子化、线上金融服务全覆盖,开启了临沧市“互联网+边境贸易”边民互市贸易创新发展的新征程,有力支持临沧口岸经济发展。为让该战略部署开展,要求各社区及村委会协助村民办理线上服务,开通个体工商户。 推出全流程电子化线上金融服务,是实现现代化边境小康村的重要内容。

图为成员协助基层工作人员为农户办理“个体工商户”。
党建引领传承民族文化
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县内居住着傣族、佤族、拉祜族、布朗族、景颇族、德昂族、傈僳族、彝族、回族、汉族等民族,其中班幸社区主要以德昂族为主。为了紧紧围绕民族文化开展振兴工作,要加大党建引领力度,不断挖掘民族文化,传承和推介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探索传承发展的新路子,让民族文化向好向新向荣,最终使民族文化传承“不掉链”。其中在芒团村设立了耿马自治县非遗民族馆,馆内有非遗展示馆、传统技艺展示厅、传统文化展厅等多个分馆分别展示民族特色文化。文化兴则国运兴,民族强则国家强,耿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金色光芒能更好地照进当代,传承未来,书写现代文明与文化遗产相融共生的崭新篇章,为民族复兴梦想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良好的基层社会治理能够保障国家长治久安。基层是国家的根本,加强基层有助于拉近党群干群关系,把人民群众和党、国家团结在一起。特别是边境地区,对于人民来说,加强基层社会治理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切身需求。在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过程中,党和政府聚焦人民群众需求的增长点,找准各方利益的结合点,就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差异化、个性化的需求,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只有基层治理的好,人民的生活才会更好,才能建成幸福小康村。

图为团队成员们与带队老师邹焕姣和武装干事王勇的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