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外学子三下乡:一曲杨花柳,戏诉方言音

鹤峰,古称容美,位于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东南部。该县历史悠久,文脉绵长,自明代以来一直为容美土司的领属之地,由田氏土王世代相承,是湘鄂边界最大的土司王朝所在地。容美土司对当地的文化交流与发展极为重视,尤其是明末清初,境内戏楼十余所。该时期达到了容美土司戏曲鼎盛时期,而该地也自然成为了湘鄂边区的戏曲艺术中心。
鹤峰柳子戏,又称“阳戏”、“杨花柳”。流传历史悠久,始成于宋元,盛于明清,是恩施州五大地方剧种之一,被誉为湖北戏曲艺术孤品。现今主要流传于鹤峰后劲、走马、五里、铁路一带。2007年6月,鹤峰柳子戏入选湖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鹤峰柳子戏演出现场)
 
相传1702年,一位名为顾彩的国子监学士游历至容美土司领地,被云绕青山、水走深谷的土司风光所吸引,更被清醇悦耳、余音悠长的土家柳子腔所感染,便与当地人展开了戏剧交流。他将“更以巴曲教红儿”的柳子腔移植到好友孔尚任的《桃花扇》中,自编成了一出《南桃花扇》,由此,柳子戏便应运而生了。

(鹤峰柳子戏演出现场)
 
为进一步了解柳子戏的最真实的发展现状,团队成员们于2023年7月19日下午,采访了湖北省省级非遗项目鹤峰柳子戏的传承人——熊晓华老师。
熊晓华老师出生于鹤峰县走马镇,原为鹤峰柳子戏剧团主唱,专攻小生行当,现为鹤峰柳子戏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在鹤峰县文化馆任职戏曲专员。她师从鹤峰著名柳子戏艺人谭文友,学戏两个半月,对柳子戏生旦净丑各类角色表演套路基本熟悉。2016年获恩施州政府颁发的“州民间艺术大师”荣誉称号。
熊老师细致地为大家介绍了柳子戏,包括其起源、演变、行当、伴奏乐器等等。在得知本团队主要调研方向之一为方言保护后,熊老师告诉我们,柳子戏在演出的时候使用的语言一般为当地方言,尤其是念白的部分。最早的时候,柳子戏所使用的是走马镇的方言,然而由于剧团地点选择和演员来源地主要为容美镇的原因,柳子戏的韵白口音逐渐受到容美镇方言的影响。

(团队成员采访熊晓华老师)
 
除此之外,老师还告诉我们,曲艺来源于生活,柳子戏的剧目内容大多取材于当地家长里短的故事,如《小姑贤》,讲述的就是当地家庭中婆媳矛盾的故事。最后,老师也为我们分析了柳子戏发展的现状,即柳子戏的受众逐渐老龄化,演员与观众逐渐缺失,这与当地方言保护问题有共通之处,当地方言使用也面临着老龄化问题,且随着普通话使用群体的扩大,当地方言使用群体日渐缩小,因此,我们作为当代青年,更应该深入思考方言保护的意义与措施,更好地平衡当地语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熊老师为团队成员介绍柳子戏)

(团队成员与熊老师合影留念)
 

 
时间:2023-08-14 作者:陈韵竹 李超然 黄煜塇 钱子嫣 吴雨晴 来源:西安外国语大学“推普方言齐奏神州音,民族团结共铸华夏情”暑期社会实践团 关注:
社会实践推荐
  • 深化基层法治建设 打造守法社区
  • 深化基层法治建设 打造守法社区
  • 为进一步了解社区普法情况与群众法治意识,曲阜师范大学法学院韧心队开展社区法治状况调查,不同地区的社会实践队员在自己的社区内发放
  • 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