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新时代,走进旧文化

筑梦计划之兰州大学赴宁夏回族自治区隆德县温堡村乡村振兴实践团探访隆德县民间文化。
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社会正在经历着快速的变化,作为当代大学生,在紧跟时代潮流的同时也要驻足守望传统文化,为了更好的了解与宣传我国传统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探索传统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之道,本次实践团队将前往隆德县六盘人家红崖民俗文化村与隆德县六盘山文化城进行探访。
 
一、伫立在悠远时光中的传统民俗文化村。
隆德六盘人家红崖民俗文化村,紧邻青兰高速隆德出口,具县城约1公里,当地人叫做红崖老巷子或者老巷子,其自隆德设县以来便存在,于2011年开始重新规划建设至2012年初步建成并逐步完善。被称作老巷子是因为村内主要有东西五条、南北一条一共六条巷子构成,其中主巷长约520米。
实践团队注意到,到达文化村村口时,现代与传统的景象在村口交融,形成别样的风景。村口大门外,是现代化的马路、送客的汽车,依稀可见高速出口;而村口大门内,是挖掘当地人文历史、民俗特色、建筑风格后建成的传统文化聚落。一门之隔,门外是追赶时间、争分夺秒的现代化交通,门内则是浓缩了千百年历史渴望,留住传统的古文化建筑。从村口大门迈入,仿佛穿过了千百年悠悠岁月,步入了古时村落,沿着主巷漫步,时代的气息卷面而来,斑驳的城墙、歪斜的小径、清冽的小泉和空荡的木亭无不迷惑着人们的眼睛,想要将人们带入千年前的时光,团队成员无不驻足赞叹;如若挑选一二侧向小巷浏览,可见到不少仿古建筑,以及新规划以来坐落在村中的各式店铺,若有本地游客,他们可以尽情怀念热闹又欢快的童年,而外地游客也可以近距离领略隆德本地农村的淳朴气质,尽兴享受隆德本地美食。
文化村中也有不少文化作品店铺,卖的多是隆德特色文化产品有书法、绘画、剪纸、刺绣等,其中绘画、剪纸、刺绣是隆德县的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当这些店铺的经营者被问到怎么想到开设这些店铺是,他们的回答多大同小异,都表示当地政府大力扶植文化村发展,同时自己也算是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接触者、传承者,自然需要帮助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二、沉浸于悠久文化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隆德民间刺绣,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团队于隆德县六盘山文化城中的残疾人辅助性就业基地见到了其代表性传承人田慧君。
该就业基地恰好位于文化城中的宁夏民俗文化博物馆中,实践团队迈进大门,迎面见到的即是由书法、刺绣、剪纸构成的一面成果墙,墙中是所获得一系列奖项,博物馆一共三楼,陈列着剪纸、刺绣(刺绣画)、书法、砖雕等非遗文化成品。
实践团队于博物馆三楼田慧君大师的工作室中见到了正在绣一幅山水图的田慧君大师,她对于实践团队的到来十分开心,认为有年轻人愿意来了解传播刺绣及其他传统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故事是十分可贵的。实践团队在与田大师的交流中了解到,大师的母亲就是村中有名的绣娘,在母亲的耳濡目染下,她自然而然的喜欢上了刺绣,在母亲的教导下,田大师的技艺有者飞速的进步,在参与了隆德县举办的刺绣培训班中跟随专业老师学习现代刺绣技艺,甚至师从国家级非遗苏绣传承人,田大师在学习的过程中从老师的作品中取长补短,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更是萌发了通过刺绣创业,传承非遗,并帮助更多残疾姐妹的想法。事实证明,田大师她成功了。当被问及如何看待隆德民间刺绣目前的保护和传承形式时,田大师表示,传统文化以及非遗文化的传承一直存在比较现实的问题,一方面年轻人想要学会并将这些文化传承下去,需要一针一线徐徐图之的耐心与坚持,可是另一方面,刺绣目前能给年轻人带来的经济效益却难以单独支撑他们的个人生活,进而成为了阻碍刺绣发展的最大障碍。

通过这次的探访与采访,实践团队深刻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其传承人付出的心血,田慧君大师以及其他传承者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视为一项使命。实践团队相信,在国家的号召下,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
 
时间:2023-08-10 作者:肖宗训 来源:肖宗训 关注:
社会实践推荐
  • 感动与支教时光长存
  • 为了给缺少优质教育资源的农村地区的孩子扩展知识,给缺少父母关爱的农村留守儿童带去温暖和爱心,兰州大学温心计划实践团队于7月20日
  • 08-10
  • 美食拼图,热情重拾
  • 2023年8月7日,医疗科普之大肠卫士宣讲团在榆中县为学生们举办了美食拼图活动。
  • 08-10
  • 连理筑梦——大工经管企业行实践团同海信共同助力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