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联盟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当非遗遇见红色:融媒体让大思政教育 “活” 起来

当非遗遇见红色:融媒体让大思政教育“活”起来
  在陕西延安的一间非遗工作室里,95后剪纸艺人李媛正对着手机直播。镜头前,她手中的剪刀上下翻飞,一张红纸渐渐变成“红军过雪山”的图案,直播间里,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的学生不断发弹幕:“原来剪纸能这么生动地讲红色故事!”“想跟着学,用剪纸记录家乡的红色记忆”。
  这一幕,正是“非遗传承+红色文化+大思政教育”在融媒体时代下的生动缩影。如今,非遗面临传承人老龄化、传播形式单一的困境,红色文化传播也常因“说教感”难以吸引年轻群体,而大思政教育同样需要更鲜活的载体。当三者在融媒体的连接下相遇,不仅让非遗“活”了起来,让红色文化“潮”了起来,更让大思政教育走进了年轻人的心里。
  一、为何要让非遗、红色文化与大思政教育“牵手”?
  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化石”,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精神瑰宝,大思政教育则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三者的融合,不是简单的“1+1+1”,而是在融媒体的赋能下,形成相互支撑、相互成就的“文化育人共同体”。
  其核心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
  为非遗传承注入“精神内核”:非遗不再是孤立的“技艺”,而是承载红色记忆的载体。比如,河北蔚县剪纸传承人将“狼牙山五壮士”故事刻进剪纸,让剪纸不再只是装饰,更成为传递英雄精神的媒介,吸引更多年轻人主动学习非遗。
  让红色文化有了“具象表达”:红色文化不再是课本里的文字、博物馆里的文物,而是能触摸、能参与、能创作的文化产品。当学生用陶艺制作“井冈山精神”主题陶罐时,红色精神从抽象概念变成了可感知的作品,记忆更深刻。
  给大思政教育添了“鲜活形式”:摆脱传统课堂的“单向灌输”,学生可以通过拍非遗红色短视频、写非遗传承故事、做红色主题动漫等方式参与思政教育,从“被动听”变成“主动做”,教育效果事半功倍。
  下图清晰展示了三者融合的价值逻辑:
  二、融媒体时代,三者融合的“创新路径”怎么搭?
  融媒体的优势在于“多形式、广覆盖、强互动”,我们可以根据不同融媒体形态的特性,设计针对性的融合路径,让非遗、红色文化与思政教育真正“融”在一起。
  1.短视频:用“短平快”讲好“小而美”的融合故事
  短视频是当下传播效率最高的形式之一,适合以“技艺展示+故事讲述”的方式,让三者融合更具感染力。
  “非遗技艺+红色故事”微纪录:选取本地有红色记忆的非遗技艺,拍摄3-5分钟的微纪录片。比如,拍摄苏州缂丝艺人制作“南湖红船”缂丝作品的过程,镜头聚焦艺人的手指动作,旁白讲述红船精神,结尾加入艺人的话:“我织红船,是想让年轻人知道,我们的手艺能留住红色记忆。”
  “师生共创”红色非遗挑战:发起#非遗里的红色记忆#话题挑战,鼓励高校师生用非遗技艺创作红色主题作品并拍短视频。比如,学生用黏土捏出“小英雄雨来”的形象,边捏边讲雨来的故事;教师用书法写下红色诗句,同时讲解诗句背后的历史,通过互动提升参与感。
  2.数字展厅:用“沉浸式”打造“可触摸”的思政课堂
  利用VR、AR等融媒体技术搭建数字展厅,打破时空限制,让学生“走进”非遗与红色文化的世界。
  “非遗+红色”虚拟展馆:将本地非遗馆与革命纪念馆资源整合,搭建线上虚拟展厅。学生戴上VR眼镜,就能“置身”于剪纸艺术展中,点击其中的“红军剪纸”作品,就能看到作品背后的革命故事;“走进”陶艺馆,能360度查看红色主题陶艺作品,还能通过AR技术“亲手”绘制陶艺图案。
  “线上研学”互动模块:在数字展厅中设置“研学任务”,比如让学生寻找展厅里的3个非遗红色作品,回答作品对应的红色故事;或者参与“非遗技艺小课堂”,通过虚拟操作学习简单的非遗技艺(如剪纸、折纸),完成后可获得“思政研学证书”,激发学习兴趣。
  3.文创IP:用“年轻化”设计让融合文化“潮”起来
  打造“非遗+红色”文创IP,将三者融合的成果转化为年轻人喜欢的产品,让思政教育融入日常生活。
  “非遗红色”系列文创:设计兼具非遗元素与红色精神的文创产品,比如用剪纸图案制作的笔记本(封面是“五角星剪纸”,内页印有剪纸红色故事);用陶艺制作的“小红军”摆件(摆件上刻有“艰苦奋斗”字样)。这些产品可作为高校思政课的教具或学生奖品,让思政教育“看得见、带得走”。
  “非遗红色”动漫IP:打造专属动漫角色,比如以“皮影小人”为原型的“小红”,设计“小红的非遗红色之旅”系列漫画。漫画中,小红穿越到不同革命时期,用皮影技艺帮助红军传递情报、用剪纸宣传革命思想,每一集结尾加入“思政小课堂”,讲解故事中的红色精神,适合在高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传播。
  下图为“融媒体融合路径实施流程”:
  三、从“理论”到“实践”:一个高校的融合案例
  为了让路径更具可操作性,我们以某地方高校“非遗红色思政实践项目”为例,看看具体如何落地。
  项目背景
  该校位于革命老区,拥有剪纸、陶艺、面塑等多项本地非遗资源,但此前非遗传承仅停留在“兴趣课”层面,红色文化传播多以“讲座”为主,思政教育缺乏互动性。2023年,学校启动“非遗+红色+思政”融媒体项目,整合三方资源,取得显著效果。
  具体做法
  组建“跨学科团队”:由思政教师、非遗传承人、融媒体专业学生组成团队。思政教师负责红色文化与思政知识点的梳理,非遗传承人提供技艺指导,学生负责内容创作(拍短视频、做数字展厅、设计文创)。
  打造“线上+线下”阵地:线上搭建“非遗红色思政”公众号,发布学生创作的网文、短视频、动漫;线下在校园内设立“非遗红色工作室”,定期开展非遗技艺培训,学生可在工作室制作红色主题非遗作品。
  开展“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走进革命纪念馆,用非遗技艺记录红色文物(如用素描画下革命时期的剪纸作品);走进非遗传承人工作室,采访传承人背后的红色故事,将采访内容整理成网文发布。
  项目成效
  参与度提升:项目启动半年,参与学生超2000人,发布短视频50余条,总播放量超100万次,#非遗里的红色记忆#话题在校园内阅读量超50万。
  教育效果显著:在学生问卷中,85%的学生表示“通过非遗创作,更理解红色精神”;78%的学生认为“思政教育变得更有趣、更易接受”。
  文化传承落地:项目培养了30余名学生非遗传承人,部分学生创作的红色非遗作品被本地革命纪念馆收藏,实现了“传承+育人”的双重目标。
  四、未来展望:让融合之路走得更稳、更远
  虽然三者融合已取得初步成效,但在融媒体视域下,仍面临一些挑战:比如部分内容存在“同质化”(多为剪纸、陶艺等常见非遗,其他技艺涉及较少);融媒体技术应用不够深入(部分高校缺乏VR/AR设备,难以开展沉浸式体验);长效机制尚未完善(项目多依赖短期活动,缺乏持续运营)。
  针对这些问题,未来可从三个方向发力:
  内容上“求新求特”:挖掘更多“小众非遗”资源,比如传统编织、木版年画等,结合不同红色主题(如“改革开放”“新时代成就”),避免内容重复,让每一个融合作品都有独特性。
  技术上“提质升级”:争取政策支持,引入更多融媒体技术,比如利用AI生成“非遗红色”动漫脚本,用大数据分析学生喜欢的传播形式,让内容更精准触达受众。
  机制上“长效运营”:将“非遗红色思政”纳入高校课程体系,开设相关选修课;与地方文旅部门、非遗传承人建立长期合作,定期开展实践活动,让融合从“短期项目”变成“长期事业”。
  非遗是根,红色是魂,思政是向。在融媒体的助力下,当剪纸刻下红色记忆,当陶艺承载革命精神,当动漫讲述英雄故事,非遗传承不再孤独,红色文化不再遥远,大思政教育也真正走进了年轻人的心里。这不仅是文化的传承,更是精神的接力——用非遗技艺讲好红色故事,用红色故事滋养思政教育,让青春在传承与担当里绽放光彩。
  
来源:杨安琪
发布时间:2025-09-30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