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数智赋能新路径,触摸文化传承新脉搏。2025年6月,浙江财经大学管理学院“智纺承韵,丝路传文”实践团奔赴绍兴柯桥,围绕“AI赋能纺织智造”“非遗活化传承”“乡村共富路径”三大主题,进车间、访古村、探文脉,用脚步丈量产业升级的厚度,用青春感知乡村振兴的温度,完成了一场传统与现代双向奔赴的“知行”之旅,为推动产业升级与乡村共富注入青春动能。
AI进车间:一根纱线的“数字蝶变”
“滴——”伴随机械臂精准抓取,一块瑕疵布面被实时标注。实践团首站走进浙江东进新材料有限公司,深入智能车间与研发中心,亲身体验AI技术在纺织生产中的创新应用。该公司在AI赋能面料质检方面的实践,已成为浙江省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的典型案例,为传统纺织行业智能化转型提供了示范。
图1 实践团在东进新材料智能车间学习交流
在浙江梅盛新材料有限公司,实践团深入参观了柔性化生产车间,重点关注了其基于数字化技术的“小单快返”模式及其在高端面料生产中的实际应用。企业通过AI染料配方系统优化生产工艺,将打样次数从传统模式的7次降至3次,显著节省了染料成本并提升了研发效率。最小起订量可低至30米,凸显了其在超纤仿麂皮等汽车内饰面料领域柔性制造的优势。团队成员感叹:“数据多跑路,纱线少绕路,这才是新质生产力!”
图2 实践团在梅盛新材料调研跨境电商车间
浙江西大门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则将“织”与“智”进一步嫁接:实践团深入调研智能家居领域的技术融合与创新应用。企业推出的智能窗帘产品集成语音控制、光感自适应及温湿度联动调节功能,实现根据环境变化自动开合与透光调节,展现出传统纺织产业与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企业技术总监告诉队员:其自主研发的智能算法还可学习用户习惯,实现个性化场景适配,在提升居家舒适度的同时有效节能降耗。
图3 实践团体验西大门智能窗帘系统
在浙江绍兴福元科技有限公司,实践团重点考察了其无人化染化料调配系统及绿色生产工艺的实际应用。企业通过自动化精准配液、全流程闭环管理等数字化手段,有效减少了化学品使用量和污染排放,大幅降低综合能耗。这一系列技术革新不仅实现了高效节能与清洁生产,也为纺织印染行业的绿色转型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本,实现“墨色”到“绿色”的华丽转身。
图4 实践团在福元科技调研绿色生产工艺
非遗进古村:一抹靛蓝的“文化呼吸”
“咔嚓、咔嚓”,紫洪山村百年台门下,非遗传承人把一捆靛蓝扎染布投入染缸,布面瞬间开出“冰裂纹”。成员们来到紫洪山村,团队拜访植物扎染非遗传承人姜老师工作室,全程观摩植物染料制作与扎染工艺,感悟传统技艺的环保理念与当代价值。成员们还走访古台门建筑,触摸历史文脉,探索“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创新路径。
图5 实践团在紫洪山村体验植物扎染非遗技艺
共富进田野:一条村道的“幸福延伸”
行走在齐贤街道朝阳村,白改黑道路笔直开阔,养老中心、婴幼儿驿站、共富工坊依次排布。实践团深入柯桥区齐贤街道朝阳村,通过访谈村书记与实地走访,了解该村通过“强班子、盘资产、夯基础”三大举措实现集体经济倍增的振兴路径。朝阳村的惠民工程,让成员们深切感受到乡村振兴的扎实步伐与民生温度。
当实践团的班车驶离柯桥,后视镜里的纺织城渐渐隐入暮色,但“智纺承韵”的号角仍在耳边回响。“我们把柯桥的故事带回课堂,也把浙财青年的方案留在柯桥。”通过此次实践,团队成员不仅积累了丰富的产业与文化案例,更深化了对AI赋能、非遗活化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理解。团队成员表示,将把调研成果转化为学术研究与社会实践的动力,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美丽乡村建设注入青春智慧,在新时代“丝路”上续写浙财人的担当与创新。
丝路亘古,青春常新。柯桥之行收官,却是下一段征程的起点:让数据继续跑,让纱线继续飞,让非遗的火种继续跳动;把调研成果写入文本,把方案留给乡村,把愿景交给时间——浙财管院人,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