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百千万工程”深入推进的背景下,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艺新突击队”以青春力量为笔、以非遗文化为墨,在中山城南、莲新等社区写下了“校地协同赋能基层治理”的生动篇章。2025年七月份,这支青年团队创新探索“非遗+数字化+多元服务”融合路径,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山起湾金龙彩扎技艺融入社区生活场景,通过双语教学、环保实践、趣味普法、空间美化等多元活动,不仅收获了最高92.7%的居民满意度,更成功激活了社区治理的文化动能,为非遗传承与基层治理融合提供了可复制的“青春样本”。
一、非遗为核:架起校地协同的“文化桥梁” “艺新突击队”的实践起点,源于对社区需求的敏锐捕捉。团队聚焦基层治理中“文化传承弱、服务匹配度低”等痛点,以中山起湾金龙彩扎这一极具地方特色的非遗项目为核心,联动英语教育、法律科普、视觉设计等专业力量,构建起“非遗+”融合服务新模式。
实践之初,团队专程走访起湾金龙彩扎第五代传承人杨达华,深入学习彩扎工艺的历史渊源与制作精髓,并在其指导下完成首批体验创作。“传统技艺不能只藏在博物馆里,要让居民摸得着、学得会、记得住。”团队成员的理念,与社区对“文化赋能生活”的期待不谋而合,为后续校地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为传承人杨达华老师在指导队员们制作彩扎鱼 黎逸康摄
二、精准调研:用数据锚定社区“真实需求” 为让服务更“对味”,团队通过线上问卷、线下走访相结合的方式,面向社区不同年龄层居民开展精准调研,累计回收有效问卷300余份。数据画像清晰显示:75%的儿童期待“英语+手工”融合课程,71%的居民呼吁推动社区微更新(其中83%明确希望美化井盖),67%的受访者盼着普法活动更具互动性。
这些数据成为活动设计的“指南针”。团队围绕“非遗传承、环境美化、趣味普法”三大方向,将高校专业优势与社区需求精准对接,确保每一项活动都“从居民中来,到居民中去”。
三、多元实践:让非遗在社区场景中“活起来” 依托调研成果,“艺新突击队”在近日开展了四项主题活动,推动非遗文化突破传统圈层,融入社区日常。
活动一:非遗双语夏令营
7月7日,由彩扎传承人杨达华与英语专业志愿者联合授课,30余名儿童在沉浸式双语环境中完成彩龙制作。课堂借助PPT、视频等数字化工具拆解工艺步骤,课后通过社区公众号展示作品,让孩子们在掌握英语词汇的同时,深入理解“龙文化”背后的非遗内涵。活动满意度高达92.7%,成为家长口中“最有意义的暑假课”。

图为传承人杨老师为小朋友们讲授非遗彩扎知识 黎逸康摄
活动二:环保彩扎“变废为宝”课堂
7月11日,以“变废为宝”为主题,指导亲子家庭用废旧纸盒、塑料瓶等材料制作彩扎作品。团队用短视频记录创作过程并通过线上传播,既传递了生态理念,又让传统手工焕发环保新义,活动满意度同样达到92.7%。

图为“变废为宝”课堂上小朋友积极回答问题 梁译文摄
活动三:彩扎普法小站
7月12日,聚焦邻里纠纷、家庭权益等社区高频法律问题,法学专业成员成立法律援助小组,设置“一对一”咨询区,发放龙元素设计的彩扎风格普法手册(含电子版及二维码链接),搭配粤语讲解与金龙主题展板,让严肃的法律知识变得“有温度、易接受”。活动满意率达81.2%,不少居民感慨:“这样的普法,我们听得进、记得牢。”

图为法律援助小组成员为祁安苑居民解疑答惑 朱思怡摄
活动三:金龙井盖彩绘
7月13日下午,由视觉传达专业小组成员设计金龙、祥云等非遗主题图案,吸引了不少社区儿童共同参与井盖涂鸦。4处完成“微更新”的井盖,不仅成为社区里的“网红打卡点”,更让居民对公共空间的归属感显著提升,活动满意度达87.2%。

图为城南社区小朋友在井盖上作画 黎逸康摄
四、成果亮眼:青春力量激活社区共治动能 据统计,此次实践累计服务居民400余人次,覆盖城南、莲新两个社区,让非遗文化真正从“书本里”走进“生活里”。除了高满意度,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形成了“可持续服务机制”:普法手册与龙元素展板长期留存社区,双语非遗课、环保手工等活动被纳入社区常态化计划,“艺新突击队”也获颁社区荣誉证书。

图为城南社区干部给团队代表颁奖 马绮琪摄
“活动接地气、有新意,为我们基层治理注入了青春活力。”城南社区党委委员刘炳强的评价,道出了社区的心声。这种“高校专业+社区需求+文化载体”的模式,不仅让青年学生在实践中成长,更让居民从“旁观者”变成了社区治理的“参与者”。
五、未来展望:让“文化治理”惠及更多社区 作为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落实“百千万工程”的重要实践,“艺新突击队”的探索验证了青年力量在基层治理中的独特价值。未来,团队将继续深化“非遗+数字化”路径,一方面通过直播教学、线上展厅等形式扩大非遗影响力,另一方面加强与更多社区的合作,将“双语教学、环保实践、趣味普法”的融合模式复制推广,让青春智慧持续为基层治理现代化赋能,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的社区土壤中绽放更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