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炽热骄阳烘烤大地,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带着希望与爱,走进乡村记忆博物馆回溯民勤历史脉络,追溯治沙历程,同时也走进治沙一线,对话治沙人。用实干诠释青春使命,进行治沙维护工作,用文字传播基地声音,深入调研工作情况,为基地做实事。
守护梭梭幼苗,传递志愿力量
大风吹不走这群青年扎根沙漠治理的心,以及对梭梭树苗维护工作的热情。维护是根基,总结前沿经验,团队成员们分组协作,紧密配合:一组手持铁锹,弯腰回填浇灌留下的坑洞,为保证树苗根系水分充足;另一组肩扛水管,仔细浇灌每一株幼苗,确保水分渗透到位。交替进行让成员对整个治理工作充分了解,并且传递经验与其他高校一同协作。
梭林护绿访谈,治沙人述春秋
为深入了解基地情况,成员们在工作中与开展梭梭树苗维护工作的阿姨们交谈甚欢,了解他们的日常需要和我们所能提供的帮助,当谈到最难忘的经历时,她说:“曾经基地的帐篷都被吹飞了,当时都给我们吓惨了,我应该永远都不会忘记。”她又看向我们说:“你们这群年轻人好啊,越来越多的人来这里帮忙,我们这会越来越好的。”
收工返程的路上,队员们碰见蜜瓜基地的主要负责人,因为同样来自重庆,迅速拉进了彼此的距离。作为背井离乡近30载的他谈及年轻人到民勤种树不仅是让自己精神层面得到提升,还为祖国西北发展贡献力量。成员分享这几天的历程与见闻,他竖起大拇指到:“你们都是最棒的,深入了解这里,并亲身体验,这是少有的也希望你们传扬出去。”触摸最真实最鲜活的民勤记忆,发扬“投身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的精神风貌,是本次行程我们最想传递的态度。
探寻民勤记忆,传承治沙精神
为深入了解西北乡土文化,传承治沙精神,成员们走进民勤县三雷镇新陶村民勤乡村记忆博物馆,开展调研。
踏入博物馆,老烟斗、绣花鞋、古朴瓷器等珍贵藏品陈列有序,每一件都承载着民勤人民的岁月记忆。放慢脚步,驻足展柜前,随着广播的细致讲解,仔细端详镌刻着历史印记的老物件,用相机定格这些承载着乡愁的瞬间,用心感受着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它们是民勤治沙岁月的无声见证者,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文化纽带。
从乡村记忆博物馆馆藏老物件,追溯风沙抗争轨迹;到与治沙人倾心交谈,聆听坚守岁月故事;再到投身维护梭梭树,体悟治沙硬核担当。用实践添绿,在过程中成长,这一路,是与治沙精神的相遇,更是青春向使命的奔赴,愿将这份独家记忆带到世界各地。
指导老师/陈美琪、陈安琪
撰稿人/董俊南、彭初华、徐欣悦
摄影/刘霜、王浩
供稿/大数据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