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族教育记忆及感想

我家所在的地方有一口池塘,不大却有一个比较漂亮的名字-----嵌珍塘,不知从哪一位祖先起便生活在这里,面朝黄土背朝天,靠农为生。我的家族应该可以说真正意义上的农民家庭,更前面的我也不了解,只能从我一些零碎的记忆说起。从我爷爷到我的爸爸和叔叔,再从我的爸爸叔叔到我和我的表哥,才算是真正的走出了农村,接受了真正正规的教育。我的爷爷已于因突发疾病三年前去世,对于爷爷我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好好的认真的和爷爷聊过天,没有听他讲过,也完全不了解他的一生,更不用说他年轻时所经历过的教育历程。写这篇小论文我甚至有点不知所措。

不能写爷爷,就写与爷爷同辈的我的外婆和隔壁邻居的老爷爷吧。有一次旁听大人们聊天,聊到了现在的高考,说现在的孩子唯一要想的就是读书。学习方面有许多学校可供选择,学科多样可挑选自己喜欢的学科。吃的有家里人做好送到面前,穿的有爸妈随时购买提供,很多家长更是为了孩子能够安心读书,话大价钱在学校附近租房子陪读,花一年时间陪孩子备战高考。而以前,只有幸运的孩子才有机会上学,因为不是所有的家庭都有足够强大的经济能力能供孩子读书,即使是有足够的经济实力,也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有送孩子去读书的想法。

读书的过程也是有着更大的痛苦。学校的数量不多,分在每个地区可能是每个县才会有一个学校,农村距离学校远,那时候农村家庭最先进的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车了,但也只有富裕的家庭才有。要读书,只能走路。我的外婆曾经跟我说过她读书时的情况,学校远却并不提供住宿,天未亮时起,四点钟从家里出发,走四个小时,八点到学校;下午四点多放学,再走上四个小时,晚上乌漆麻黑的时候才到家。一天下来,脚是肿的膝盖也是肿的,在学校真正学习的时间还不及用来走路的时间。虽然1922年已经开始实行简称“六三三”制的“壬戌”学制,但农村地区并没有条件跟上时代脚步,学制不完整,大多时候小学、初中和高中不可能同时存在;分班简陋,班上同学年龄差距大,很多本应该在不同班级的同学被分在同一个班级。而关于上课的内容,能学到的东西少之又少,一天上课的时间有一半用来劳动,挖土种地,种菜施肥,搬砖挑瓦,干的全是力气活。在那个经济困难吃不饱的年代,劳动更是加剧了饥饿,到了真正学习知识的时候,学生们一个个全都是饿的头晕眼花,不说能不能聚精会神的听课,会不会睡着都不一定。上的课也只教最简单的识字与算数,老师少能教的课也少。动乱时期,学校的教育也常常受到影响,中断休学是常有的事情。

而到了我父亲母亲这一代,动乱已过社会安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教育条件有所改善,但也还是一言难尽。学校数量还是比较少,但相对来说还是有所增多的,家校距离缩短,虽然走远路上学不可避免,但不再需要凌晨四点起来,上学不再用披星戴月。学校也不再是一个有半天要用来劳动的地方,学生们可以安心的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这一个时期农村地区还是没能实行完整的“六三三”学制。据我的母亲所说,她读书的时候完全没有幼儿班、学前教育的存在,读的小学只分五个年级,学的东西少又简单。到了初中三年,学的东西也就仅仅相当于我们现在五六年级所学的东西。而高中,尽管1977年已经恢复高考,也并不是说会有很多同学会在读完初中后继续读高中,甚至可以说,只有极少数能够受到家人支持、能够掌握自己命运的同学,才会选择继续读高中,选择参加高考进入大学。

而像我母亲这样的农村学生,在甚至还没有读完初中的时候,就失去了掌握自己受教育、掌握自己人生的机会。因为家庭的经济条件,因为并不支持自己的家人,也因为世俗常情。

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各个家庭也有了让孩子充分接受教育的基础。改革开放后的几十年,是我们国家教育事业大发展的几十年,也是教育观念不断更新、教育理论不断创新的几十年。1985年,提出了教育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1987年党的十三大会议上确定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教育方针;国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在教育上下了大功夫。到了我们这一代,完全想不到我们三十几年前还是一个遍地文盲的国家。如今学校众多,家长们都想尽办法把孩子们送到最好的学校,接受最好的教育。教育资源丰富,有很多学识丰富的老师,更是有科技进步带来网络资源和多媒体资源。学校能提供的课程越来越多,除去学科性知识性课程,出现了更多实践活动性课程。各种兴趣班也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不学习点才艺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时这个时代的学生。

梳理零散的三代人的教育记忆,没有完全的了解,只能从一些词句去猜测当时的教育情况,我并不能对从我的爷爷奶奶到我这期间近百年的教育历程有多深的了解。但我能从中体会到的是--一个国家的教育与它的政治和经济状况息息相关。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的教育目的和内容、教育的领导权;但同时教育通过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也能通过传播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观点、道德风尚,制造一定的社会舆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越来越成为提高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基础,教育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并最终决定这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我国现在的教育或许已经有了不错的水平,但不可否认的是它还有着足够多可以提升空间,只有把教育搞上去,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增强我国的综合实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战略主动地位。
时间:2022-11-24 作者:大学生联盟网 来源:大学生联盟网 关注:
校园文学推荐
  • 不负韶华,正青春
  • 不负韶华,正青春
  • 前段时间看到一则推文,文章里的内容不禁让我陷入沉思,开始反省自我。文章写的是“大学生遗憾排行榜,你还要多少遗憾?”
  • 11-26
  • 我的家族教育记忆及感想
  • 我家所在的地方有一口池塘,不大却有一个比较漂亮的名字-----嵌珍塘,不知从哪一位祖先起便生活在这里,面朝黄土背朝天,靠农为生。
  • 11-24
  • 长大了的“年”
  • “过年真的越来越没有意思了,年味好像越来越淡了······”。这几年来常常听到身边的人这样感慨,有时候自己也偶尔这样抱怨
  • 11-24
  • 让我留在你身边
  • 《让我留在你身边》,高三的时候这本书被作为一份生日礼物送到了我手上。这是一本平平淡淡的书,张嘉佳在这本书里写了他和他的宠物狗梅
  • 11-24
  • 愿有岁月可回首
  • 愿有岁月可回首
  • 在音乐中,没有国界和时间的距离。在岁月中,没有先来或是后到。
  • 11-24
  • 祈祷
  • 2020年,一个不一样的年,一个让全国的心都紧紧依靠一起的年。让我们明白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愿这一年平安、风顺。
  • 11-21
  • 黎明前的曙光
  • 黎明前的曙光
  • 2020年的到来,无疑是最难忘的开始。每日更新的疫情无不在时时刻刻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原本是家人团聚,欢聚一堂的欢乐假期,却被这突
  • 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