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联盟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成为平静的人,需要流很多眼泪

  凌晨两点的宿舍楼道,声控灯随着我的脚步声亮了又暗。手里攥着皱成一团的社团面试落选通知,风从半开的窗户钻进来,把眼眶里打转的眼泪吹得更凶。原来长成一个平静的人,要先摔碎无数个“想立刻做好”的执念,再在眼泪里把自己慢慢拼回来。

  第一次掉眼泪是刚入学那周。竞选班委时,我提前三天写好演讲稿,对着镜子练到嗓子发哑,可站在讲台上看见同学们陌生的脸,脑子突然一片空白,最后结结巴巴说了不到两分钟就跑下台。那天晚上我躲在被子里哭,觉得自己连“好好说话”都做不到,更别说适应大学的新生活。室友递来的热牛奶还温着,我却盯着天花板想:是不是我本来就很差劲?

  后来的眼泪藏在更多细碎的时刻里。小组作业被组长指出逻辑漏洞,熬夜改了三遍的报告还是被打回;期末考试前泡了半个月图书馆,成绩出来却比平时模拟低了二十分;给家里打电话时假装一切都好,挂掉后却想起妈妈说“照顾好自己”时的语气,突然就红了眼。那些时候我总觉得,平静是遥不可及的状态——好像别人都能轻松应对的事,我却要反复碰壁,还要用眼泪来收场。

  直到上个月,我在食堂遇见之前一起面试社团的女生。她笑着说自己当时也落选了,后来去了志愿者协会,反而找到了更适合自己的方向。“刚开始我也哭,觉得特别挫败,”她搅拌着碗里的粥,“但后来发现,哭不是软弱,是把心里的委屈倒空,才能装下新的东西。”那天回宿舍的路上,我想起自己之前因为小组作业熬夜时,室友默默陪我查资料;想起考试失利后,老师特意找我分析错题;想起每次哭完,第二天还是会爬起来继续改报告、背单词。原来那些眼泪不是白流的,它们像一场场小雨,慢慢浇灭了我的急躁和焦虑,也让我看清:平静不是天生的,是摔过跟头、流过眼泪后,才学会的与自己和解。

  现在的我还是会哭。比如昨天整理旧文件时,翻到当初那张皱巴巴的面试通知,突然就红了眼眶。但这次的眼泪里没有委屈,只有一种踏实的温柔——我终于明白,成为平静的人从来不是戒掉眼泪,而是学会在眼泪过后,依然愿意带着勇气往前走。就像现在,我能从容地在课堂上发言,能笑着和小组同学讨论问题,能在遇到挫折时告诉自己“没关系,再试一次”。

  楼道的声控灯又暗了下来,我擦干眼泪转身回宿舍。窗外的月亮很亮,照亮了走廊尽头的路。原来那些流过的眼泪,都变成了照亮前路的光,让我们在跌跌撞撞中,慢慢活成了平静又坚定的模样。

来源:袁瑞
发布时间:2025-08-31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