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一起结过的婚

“为阿公生子,安家乐业,没有什么遗憾,现在回想起来也没有,很幸福,结婚那天很幸福。”今年78岁的阿婆笑呵呵地回忆着自己55年前的婚礼。

“那一天,我穿的是一件咖啡色的羽绒服,他没有给我准备红色的喜服,他自己那天穿的都还是一条破烂的裤子。”一位女子在回忆自己结婚当天的情景,说到“破烂”一词时,她提高了声调。今年,她46岁。

“当时摆了几桌、来了多少人、吃的是什么,因为当时忙于安排这儿安排那儿所以都不记得了。”2016年结婚的小邓对于当时的婚礼就只记得自己穿了一条红裙子。

就这么简单

四川内江山王县生活着一对老人,他们都生于1939年。1961年他们经舅婆介绍见了第一面后就结婚了。那一年他们23岁。

阿婆家没有给她准备嫁妆,到快要结婚时,阿婆自己去镇上买了花布做了结婚时穿的花衣裳。而阿公连新衣服也没有。结婚那天来了两桌子的人,都是自家人。“吃的都是白饭、粉条,没有肉吃,那些年代吃不起,也什么也没有。”阿公阿婆就这样平平淡淡地,在什么也没有的情况下完成了这一生最重要的仪式之一——婚礼。

60年代是一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三分天灾,七分人祸”。像阿公阿婆这样生活在农村的人来说,可以举行一场婚礼就已经很不错了。当然,也有条件好的人家,他们在摆席的时候便会买猪头肉,将猪头肉和白菜、萝卜一起炖,这样煮的东西一煮便是一锅,开喜宴的时候往桌上一端,大家就一起喝二锅头,一起大口吃菜吃肉。有的甚至还会收到份子钱(红包),一般的份子钱以毛(角)钱为计量单位。像阿公阿婆结婚那天就来了两桌人而且条件都不太好,所以就没有份子钱之说了。

说到60年代的婚礼就不得不提起结婚的“四大件”:脸盆、暖水瓶、毛巾以及被子,结婚时不仅男方家要准备,女方家里也会准备被子之类的物品作为女方出嫁的嫁妆。亲戚朋友们来道贺也会选择这些东西作为贺礼。除此以外阿公也说:“我那个地方特别注重‘一铺一罩’”。所谓的一铺一罩便是一床铺盖外加一床蚊罩。

其实60年代的婚礼除了传统的“红盖头”以外,也出现了“白盖头”的婚礼。据1964年的《青年报》记载:有唇涂口红,身穿连衣裙,耳垂环饰,项套锁片,手戴白纱镂空手套外加一只手镯的两个女青年在12月19日结婚。由于突出的打扮在朴素的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你有,我却没有

在资中的一个小县城里有一对夫妇,女子小曾是1971年生的,男子小良比小曾小一岁。1991年小曾经姐姐的介绍在自家里与小良见了第一面。1997年元月一日他们结婚了。

小曾的母亲准备了被子、衣服还有一些简单的生活上的东西来作为女儿出嫁的嫁妆。结婚那天,小曾穿了一件咖啡色的羽绒服,小良穿着一条破烂的裤子。上午女方家摆了两桌酒菜宴请亲戚,中午时分小曾被送到了小良家里,男方家摆了六桌酒菜来了60多个人。小良就穿着破烂裤子拉着穿着羽绒服的小曾挨着挨着给亲戚们敬酒,喝得个弥天大醉。三天后小曾按习俗回了趟娘家,中午又回来。

90年代的婚礼办成什么样子,一定程度上由家庭情况决定。有的婚礼承接着上一辈的传统与贫穷,有的婚礼又尝试着去接触新时代的新兴事物。像小曾那样的结婚场景偏传统一点:家里准备了三大件,会设席请亲戚朋友吃上一顿猪肉炖萝卜。然而像2009年人民网的一篇叫《回忆90年代初的恋爱与婚礼》的文章中,就提及尝试着去接触新时代新兴事物的一对夫妇的婚礼场景。

那是一位高级教师和一位“土豪”的婚礼:每桌的菜以盐水虾、清蒸海螃蟹等海鲜为主,每桌的烟都是当时较高档的恒大和紫光阁,另外还有更高档的万宝路等外国香烟。除此以外,酒桌上喝的酒是天津啤酒,喝的饮料是可乐和雪碧。

不止这些,婚礼份子钱也从60年代的2毛、2元变为了10元、50元。据“土豪教师”说,她那时总共收了5000元的红包,这在当时“小钱盛行”的年代已经算十分不错了。与小曾和小良不同的是,高级教师结婚当天穿的是红色呢子礼服,“土豪”戴上领带、配上皮鞋穿的是一件深蓝色的西装。

其实土豪与教师的婚礼排场虽大,这也很费人力。文章后续说到高级教师和“土豪”一整天都忙于端茶倒水、刷盘刷碗,送走完最后一批客人后已经累得直不起腰杆子了。

新的时代,无限可能

在成都的一间公寓里有一对情侣,小邓和小中。2015年的12月,小邓经自己的父亲介绍在工作的地方和小中见了第一面。10个月后,小邓和小中就结婚了。那一年小邓26岁。

小邓的母亲没有给小邓准备嫁妆,结婚那天小邓穿着一条红裙子:“我已经不记得当时的具体情况了,因为来的人很多,加上什么事都是我自己在安排,所以基本上就是在忙。”

说到忙,现如今的婚礼与90年代的婚礼虽然都忙,但忙的程度、方面相差较远。90年代的婚礼一般在自己家里自己一手操办,从买菜、做菜到最后收拾“残局”是费人费力。现如今00年代的婚礼虽然一般不在自家办席,不用费“做席”的力,但在外面的饭店、酒店请宾吃饭是费人费力又费脑。因为他们不仅要在婚礼当天扮演好“东道主”的角色,而且在结婚前要做一系列繁复的准备。

这些花钱又费力费脑的事情往往压得新人们喘不过气来。在微博用户@玉小姐的婚礼梦就说到:“婚前一周,我突然在家里放声大哭,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可能是事情太多,压力太大,但其实也没有什么不开心的事。”

从阿公阿婆60年代的婚礼到90年代女子的婚礼再到现如今的现代婚礼,婚礼的形式越发现代化。值得一提的是在现代婚礼的浪潮中,也有坚持传统婚礼延续传统婚俗的地方。

据央视农业频道《乡土》栏目中记录了重庆市江津区塘河镇一户人家的婚礼。出嫁的新娘要举行踩斗、丢筷子的仪式,意示将富贵留在娘家祝福娘家以及希望兄弟姐妹与自己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另外新娘还要“哭嫁”来表达自己对父母的不舍及感谢之情。

新郎来迎亲会被整蛊:要求喝加醋的酒等等,以示娶走新娘便要经历一下“人生的酸甜苦辣”。新郎到了女方家给丈母娘与岳父磕一个响头后便要回到轿中等待新娘(在新娘没进夫家门之前新郎不能见新娘)。

迎亲的队伍也十分讲究,第一个轿子坐的是前来迎亲的媒婆,第二个和第三个轿子分别坐的是新郎和新娘,最后一个轿子要坐送亲的人——新娘的小辈。送走了新娘,女方家里便会开始准备爱情宴,“白头到老”、“金玉满堂”、“鸿运当头”、“鹊桥”等菜都是为了祝福新人们今后的生活幸福美满、白头到老。

新娘来到正式结婚的公婆家时新人的朋友们便会进行传统的闹洞房活动:抢枣——早生贵子,抢凳子——谁先抢到谁就当家。这里的人们不仅会闹新人儿还会打趣新人的公婆。亲朋好友们会往公婆脸上一顿乱涂,公婆不仅不许生气还得保持原样给亲戚朋友挨个敬酒。到了晚上,公公便会带着人去“偷”村里一户老少双全的人家的灯借运,等到新娘怀孕时会去给这家人还灯以示新的希望还在继续。

婚礼从以往的简简单单到后来的不断丰富,三个年代的婚礼映射出三个年代的故事,一定程度上它还映射出三个年代的不同社会情况。

“经审查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关于结婚的规定,准予登记,发给此证。”
时间:2022-05-25 作者:大学生联盟网 来源:大学生联盟网 关注:
校园文学推荐
  •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 我觉得这个世界美好无比,晴时满树开花,阳光席卷城市,微风吹过指间。入夜电台播放的每首情歌,沿途每条山路铺开的影子
  • 05-25
  • 那些年,我们一起结过的婚
  • 那些年,我们一起结过的婚
  • “为阿公生子,安家乐业,没有什么遗憾,现在回想起来也没有,很幸福,结婚那天很幸福。”今年78岁的阿婆笑呵呵地回忆着自己55年前的婚
  • 05-25
  • 你不懂我的“玫瑰花蕾”
  • 你不懂我的“玫瑰花蕾”
  • 凯恩很矛盾,自己本身是一个很自我很不服输的人,他可以放弃包括妻子儿子、挚友、爱情以及政治上的权力、地位等等一切对他人生来说不能
  • 05-25
  • 似水流年终不悔
  • 似水流年终不悔
  • 我第一次知道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是听到同学说的;与它相知相识、结下不解之缘,那便始于高中时班主任送我的那本《路遥作品精选》,
  • 05-25
  • 沉默的爱,无声传达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一封家书值千金,它是给提心吊胆的亲人的一剂安慰丸。
  • 05-25
  • 岁月的印记
  • 岁月的印记
  • 剪一段回忆静静安详;剪一段时光静静徜徉;剪一段青春静静任性;剪一段年华静静飞扬。青春流逝的如此之快,就算追也追不到。
  • 05-24
  • 谁在你的彼岸
  • 谁在你的彼岸
  • 拉开窗帘,昨夜偷飘下来的雪花裹住了整个校园,到处迷迷茫茫的,美不胜收,也过滤了我刚起床的昏沉。
  • 05-24
  • 新年的明信片
  • 接到婶子电话,一路赶到传达室。领着婶子没走多远,值班老大爷在后面一路追着我,我停了下来,值班老大爷喘着粗气儿对我说
  • 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