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财经大学“田野之声”团队入选全国“三下乡”“财经报国青年力行”专项300强。8月30日,团队深入淄博市淄川区龙泉镇、博山区东顶村,聚焦农文旅融合痛点,探寻以非遗活化为引擎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邂逅琉璃技艺:中华琉璃文化创意园解锁非遗文旅新玩法 在中华琉璃文化创意园,龙泉镇代表性非遗——琉璃制作技艺,通过“可触摸、能参与”的沉浸式体验焕发新活力。团队成员近距离观摩锻造工艺、鉴赏艺术精品并亲手体验灯工制作,切身感受当地依托非遗资源构建的“展示-体验-销售”一体化文旅发展模式。
图为团队成员体验灯工制作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琉璃展厅
“我们目前也在研究,想要开辟一个新途径,打造更多的体验项目,让研学活动更有广度和深度。”龙泉镇的工作人员向团队介绍了接待研学团队的情况,同时介绍了周边可联动开发的文旅点,为团队设计研学路线厘清了脉络。基于此,团队计划融合琉璃文化元素,研发创新性文创产品,以财经智慧赋能非遗技艺的市场传播与价值提升。
图为团队成员与龙泉镇工作人员深度交流
图为团队成员在中华琉璃文化创意园合照留念
触摸铁器温度:铁壶博物馆感受传统铁器的非遗新生 铁壶流雅韵,龙泉水如茶。走进铁壶博物馆,浓郁的铁器文化氛围扑面而来。展厅内,从明清时期的老铁壶、农耕铁器,到现代创新设计的生肖主题铁壶等等,近千件展品串联起龙泉镇“铁器之乡”的百年传承史。拿起一只铁壶细细观赏,队员们发现上面满是细节,壶体、壶盖、壶提梁等都雕刻着精致的花纹,一些壶体上还刻画着齐文化元素,让地域特色充分彰显,每一只铁壶都是一件独具匠心的艺术品。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铁壶博物馆
与传承人戚平川老师的交流,让团队成员们对这项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有了更深地理解。“我们有专门的场馆供学生们体验,他们能自己动手制作小产品,上面也可以加入一些文化元素、时尚元素,这样才能让我们的传统文化更加有活力。”每一件手造铁壶,都离不开匠心传承和一代代人的努力,团队想通过设计文创产品、打造高质量访学内容,让更多的人认识这项非遗,实现技艺的活态传承。
图为团队成员同非遗传承人戚平川老师交流
品味古村古韵:八陡老街读懂古镇的历史与传承 来到八陡老街,每一处景致都透着时光沉淀的味道。跟随讲解员的步伐,成员们一一领略着古村落风貌、地域民俗文化以及传统美食的魅力。听当地负责人介绍,近几年来东顶村党总支、村委会对八陡老街开启了修缮,构建起集古村落保护、乡村旅游、传统特色饮食于一体的品牌产业,让这条千年老街在新时代续写新的文化篇章。八陡老街的“古”,是历史的沉淀;而老街的“新”,是传承的力量。了解到当地已开设5D轨道影院、陶染坊等研学体验,同时也计划融入更多特色非遗项目,团队也表示想要积极参与到古镇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中,贡献文旅发展新力量。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八陡老街
图为团队成员在八陡老街合影留念
三下乡实践活动是连接高校智力资源与乡村发展需求的重要桥梁,给青年人提供了一个走出校园、扎根基层、实现价值的平台。通过三下乡活动,团队更清晰地看到了淄博农文旅发展的活力与潜力。无论是中华琉璃文化创意园里“让非遗年轻起来”的创新探索,龙泉铁壶博物馆中“让铁器活起来”的传承实践,还是八陡老街“让古街旺起来”的保护智慧,都印证了文化是灵魂、农业是根基、旅游是纽带的发展真谛。团队将以此次调研为契机,进一步挖掘乡村传统文化资源,并努力活化创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农兴旅,让乡村文化释放更多的活力。
(通讯员:张嘉一 李佳璐 王艺蒙 赵新宇 韩雨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