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句古训在北京科技大学耆影寻踪社会实践小队近日的走访中,有了鲜活的注脚。7月30日,团队走进吉林省长春市太阳沟屯,聚焦乡村老年群体在智能时代下的生活现状与真实需求,通过深入访谈,记录下科技浪潮席卷乡村时,暮年生活的适应、困境与期盼。
小队成员与李阿姨的合影 耆影寻踪小队
视频连亲情,扫码过日子:部分老人拥抱数字便利 傍晚的微风里,村民李阿姨(化名)热情地向队员们展示她的智能手机。屏幕边缘已磨得发亮,她熟练地打开视频通话:“喏,这是我闺女,在城里上班。平时就靠这个‘见面’,比光听声儿强多了!”笑容在她脸上绽开。谈及日常生活,李阿姨说,如今买菜、买日用品也基本靠手机“扫一扫”,“再不用揣着零钱,怕丢怕麻烦,方便着呢!”李阿姨虽常年在城里务工,但一得空就回屯里。“这里有老屋,有老街坊,心里踏实。”她的生活,是城乡间温暖的穿梭,一手握着科技带来的便捷,一手紧牵着故乡的根脉。
小队成员与赵大爷的合影 耆影寻踪小队
“学不会”的智能机,“走不稳”的泥泞路:数字鸿沟叠加环境短板成痛点 然而,并非所有老人都能像李阿姨一样自如跨越数字门槛。村口老树下,穿着褪色黄上衣的赵大爷(化名)正对着手机屏幕发愁。他的老式智能机按键模糊,屏幕也有些花了。“这东西是好哇,”他叹了口气,“可我们这二十来个老伙计,眼花手笨,真学不会啊。”这直接影响了日常生活,“屯里小卖部有的只认手机付钱,我们这些用不了的,就得走上好几里地,去找收现金的店,买个东西真费劲。”
更让赵大爷揪心的是村口那条泥泞不堪的路。“坏了有大半年了,一下雨全是泥坑,年轻人走都打滑,我们这把老骨头哪还敢出门?”他的无奈道出了部分乡村老人面临的双重困境:一面被数字技能不足挡在便捷生活之外,一面又被滞后的基础设施束缚了脚步。
小队成员采访王叔中 耆影寻踪小队
便捷支付已成习惯,宜居环境仍是期盼 常开车往返城乡的村民王叔(化名),对手机支付早已驾轻就熟。“现在出门,手机一掏,加油、买东西都搞定,确实省心。”但说起屯里的环境,他忍不住皱起眉头:“屯里环境得好好拾掇拾掇。夏天味儿大,老人小孩住着都不舒服。”他指着房前屋后的巷道说:“咱不图啥大富大贵,就盼着路干净点、水清亮点,让老人们能安安稳稳养老。”王叔朴素的愿望,代表了乡村老人对宜居环境的核心诉求。北科大实践团队走访乡村:聚焦老年群体需求,探索多维帮扶路径
小队成员合影 耆影寻踪小队
青春视角:倾听是起点,行动是回应 在这次走访中,通过与乡村老人的深入交流,团队收集到诸多反映老年群体生活现状的鲜活案例,让“关爱乡村老人”这一议题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现实需求。
走访中,团队发现,在科技赋能乡村、助力填平“数字鸿沟”的同时,乡村老人对人居环境改善的诉求同样突出。团队负责人指出:“此次实践让我们清晰认识到,科技赋能仅是服务乡村老年群体的第一步。同步推进人居环境改善、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保障老人们出行便利、提升生活品质,同样刻不容缓。”
据了解,该团队将在后续调研报告中重点梳理此次走访的发现,进一步探讨针对乡村老年群体的切实可行的帮扶方案。此次实践不仅为团队提供了倾听乡村声音的契机,也为其后续助力改善乡村老年群体生活质量、贡献青春智慧与力量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