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生科学考察探险协会2025川西暑期科考队走进兰尖社区,在兰尖故事长廊和参与攀枝花早期建设的“攀一代”们坐在一起,听他们讲述这座城市从荒山到钢城的故事。
81岁的滕爷爷精神很好,回忆起刚来时的情景,说那时候大家住在席棚子里,喝着金沙江的水,一点点在荒山上建起了钢铁厂。88岁的潘奶奶早年在这里又当医生又负责社区工作,白天给工人看病,晚上还要去调解邻里矛盾,退休后也没闲着,依旧帮着处理家庭纠纷。
郭大爷当年是铁道兵,参与过成昆铁路修建,负责爆破打孔和管理炸药。他说那时候住的地方很简陋,环境干燥得经常流鼻血,吃的也多是粗粮,常常不够吃。83岁的王奶奶做后勤工作时,每天凌晨两三点就得起来挑水、做饭,再送到山上的工地,一周都没有休息时间。

“攀二代”刘师傅的父亲1966年响应号召来修铁路,之后留在了钢铁厂。他说家里人都觉得应该为祖国建设出力,自己也没想过离开。攀三代周露露从小听着爷爷辈的故事长大,她说现在攀枝花发展得越来越好,游客多了,生活也很舒适。

老人们讲述的那些艰苦岁月里的坚持,还有对这片土地的感情,让队员们深受触动。这些故事里藏着攀枝花的成长密码,也成了队员们心里难忘的收获。队员在与老人的交谈中更加深刻的理解了三线建设的“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精神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