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联盟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从治沙到用沙:资环学院探访沙地树莓种植示范园的绿色实践

  
  盛夏七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赴榆林黄土区沙区生态环境治理调研队踏进了毛乌素沙地腹地,在这片曾经"风沙满天飞"的土地上,见证了一场从"治沙"到"用沙"的绿色奇迹——沙地树莓种植示范园的成功实践。
  走进位于沙地边缘的树莓种植示范园,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一排排整齐的树莓苗在沙土中茁壮成长,鲜红的果实挂满枝头,与远处连绵的沙丘形成了鲜明对比。
  "十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流动沙丘,现在已经变成了果香满园。"示范园负责人老刘指着眼前的树莓林感慨道。调研队了解到,这个占地200多亩的示范园正是"从治沙到用沙"理念的生动实践。
  在技术员的带领下,队员们深入了解了沙地种植的奥秘。"关键在于土壤改良,我们采用了'以菌养田'的生态种植模式。"技术员介绍说,通过向沙土中施入特制的光合细菌菌液,不仅改善了土壤结构,还大大提升了土壤肥力。
  调研队员们在树莓园中开展了详细的土壤调研工作。队员熟练地操作着土钻,在不同地块采集土样,"我们要通过对比分析,看看菌液改良对沙质土壤到底有多大改善作用。"
  实验现场,队员们将采集的土样进行了现场快速检测。数据显示,经过菌液改良的沙质土壤,有机质含量比未改良的提高了近20%,土壤保水能力也显著增强。"这些光合细菌不仅能固氮,还能产生多种植物生长激素,为树莓生长提供了优质的土壤环境。"队员李雅楠边记录数据边分析道。
  更令人惊喜的是,通过PCR技术检测土壤功能基因发现,改良后的沙质土壤中,与氮磷循环相关的微生物基因活性大幅提升,土壤生态系统更加稳定和健康。
  "没想到在沙地里也能种出这么好的树莓!"品尝着新鲜采摘的树莓,调研队员们纷纷为其酸甜可口的味道点赞。园区工作人员介绍,这里的树莓不仅品质优良,产量也十分可观,亩产可达1200公斤。
  在与当地农民的座谈中,队员们了解到,树莓种植不仅为当地农民提供了新的收入来源,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我们村现在有30多户农民参与树莓种植,每年每户能增收2万多元。"村民张大姐高兴地说。
  调研队还深入了解了树莓产业链的发展情况。从鲜果销售到深加工,再到电商销售,这里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我们不仅要种好树莓,还要卖好树莓。"园区负责人介绍,他们与多家电商平台合作,将优质的沙地树莓销往全国各地。
  在樟子松防护林带中,调研队员们进行了植被覆盖度调查。数据显示,经过多年的生态治理,这一区域的植被覆盖率已从原来的不足30%提升到现在的85%以上。树莓种植作为经济林木,在防风固沙的同时,也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
  "从治沙到用沙,这不仅是理念的转变,更是发展模式的创新。"队长在总结中指出,通过发展沙地特色产业,不仅实现了生态治理,还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真正做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队员们还利用无人机航拍技术,记录下了示范园的全貌,为后续的学术研究积累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区域的植被生长情况,进一步验证了"以菌养田"技术在沙地改良中的显著效果。
  此次调研实践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科技创新在生态治理和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队员张晓宇感慨道:"看到曾经的不毛之地如今果实累累,我们更加坚定了用所学知识服务'三农'的决心。"
  调研队与示范园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计划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继续跟踪监测土壤改良效果,完善技术方案,为沙地特色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同时,队员们还将把调研成果整理成科技报告,为政府决策和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从治沙到用沙,从荒漠到绿洲,这片沙地上的绿色奇迹让调研队员们深受启发。他们表示,要将这次调研实践的收获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在专业学习中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推动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赴榆林黄土区沙区生态环境治理调研队
发布时间:2025-08-29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