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镇化推进,许多传统技艺、民俗等面临流失。为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助力乡村文化振兴,6月22日,滁洲学院“文化科学探索”实践团赴安徽省滁州市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探索团重点走访调研滁州当地文化博物馆,通过实地考察、访谈交流、志愿服务等形式,感受滁州历史文脉,探寻传统文化保护与乡村振兴的融合路径。
(图1“文化科学探索团”小分队在滁州博物馆)
在博物馆里读懂滁州 滁州市,古称“涂中”“清流”“新昌”,并素有“江淮翡翠”的美誉,著名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曾在此留下了“环滁皆山也”的千古名句。
实践团首站来到了滁州市博物馆,在馆方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同学们依次有序地参观了历史文物陈列厅、非遗文化展厅和红色革命展区。
(图2“文化科学探索团”于馆内合影留念)
来到“滁州记忆”主题展区,无论是新石器时代的玉器还是明清时期的书画作品,一件件珍贵文物生动地诉说着滁州这片土地的文化积淀。团队成员特别关注到馆藏的宋代青白瓷和战国青铜器,这些文物不仅展现了滁州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水平,更折射出江淮地区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图3-6成员们参观“滁州记忆”主题展区)
对话非遗传承人,守护活态文化 实践团还走访了滁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与凤阳花鼓、天长孝文化、来安雷官板鸭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传承人面对面交流。在省级非遗“凤画”传承人的工作室,同学们亲身体验了凤画绘制过程,并围绕非遗产业化、青少年传承等问题展开讨论。团队成员李想表示:“非遗不仅是技艺,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我们希望通过调研报告和文创设计,为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提供新思路。”
(图7探索团走访滁州市非遗文化展馆)
非遗工坊:指尖上的文化传承 在非遗体验区,凤阳花鼓传承人吴老师手把手教同学们演奏技巧。“花鼓一响,脚底发痒”,在欢快的节奏中,同学们感受到了这项国家级非遗项目的独特魅力。“我们正在开发‘非遗盲盒’项目,让年轻人通过趣味方式接触传统文化。”团队指导老师高老师介绍道。这项创意已与当地文旅企业达成合作意向。
(图8滁州文化馆非遗小摊设计)
滁州博物馆的展馆面积虽然不大,但里面蕴含的知识却浩如烟海,给了探索团成员们许多启发: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向世界生动展示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为文化中国、大美中国增添了独特魅力。我们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
撰稿人:刘程 张姝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