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重庆人文科技学院"仡乡燃星火・青耘何家村"实践团的大巴车驶离村口时,后视镜里的景象渐渐模糊——七十八岁的仡佬族蜡染艺人杨奶奶还在挥手,她衣角的靛蓝色纹样在阳光下格外鲜亮;村委会门前的晒谷场上,几袋红苕粉整齐地码着,那是队员们帮村民直播卖出的第一批货。这场为期七天的三下乡之旅,最终成了这群大学生与何家村之间一场深刻的双向奔赴。
初遇:在泥土里扎根
7月8日清晨,这支由10名跨学院学生组成的团队抵达重庆市武隆区浩口乡何家村。村委会主任郭婷廷带着他们穿过青石板路时,路边的吊脚楼里传来纺车声,墙角晾晒的蜡染布随风轻摆。"村里的年轻人多半外出了,老手艺留不住,好东西卖不出。"郭婷廷的话让队长王瑞攥紧了手里的实践方案。
第一天的村民大会上,当队员们提出要为红苕粉直播带货、为蜡染技艺建立数字档案时,台下的议论声慢慢变成了掌声。下午帮村委会整理党员资料时,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陈欣怡在一份2018年的档案里看到句话:"让年轻人回来的路,要一步步铺。"这句话后来被她抄在笔记本扉页。
深耕:用脚步丈量土地
那些天,队员们的身影出现在何家村的各个角落。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袁志瑞扛着相机,跟着村民钻进红苕地,镜头里记录下挖苕、洗粉、晾晒的全过程,"原来课本里的'劳动价值',要亲手摸过泥土才懂"。护理学院的王晶晶带着血压仪走访空巢老人,在独居的李爷爷家发现药盒过期后,特意跑去乡卫生院换了新药。
最难忘的是记录蜡染技艺的那天。起初杨奶奶不愿展示,怕"年轻人嫌麻烦"。当队员们蹲在院里,用镜头捕捉熔蜡、绘图、浸染的每一个细节,老人突然起身进屋,捧出压箱底的传家蜡刀:"你们要学,我就教。"那天傍晚,队员们把拍摄的视频传到网上,当晚就接到三笔订单,杨奶奶的孙女在外地看到消息,特意打视频来哭了半小时。
第六天的文艺汇演成了全村的盛会。队员们编排的普法小品让村民们笑得前仰后合,留守儿童们穿着民族服饰跳着新学的舞蹈,老人们用仡佬语唱起古歌时,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曾宇明突然发现,自己手机里存了七十多个村民的联系方式。
回响:星火终会燎原
离开前夜,队员们在村委会整理成果:三个重点区域完成环境整治,五户空巢老人收到慰问品,红苕粉直播销售额突破八千元,仡佬族蜡染数字化档案初成体系。郭婷廷在村委会的荣誉墙上,郑重贴上了团队的合影。
大巴车驶远时,队员们看见杨奶奶家的竹竿上,新染的蜡染布正随风舒展,上面印着他们设计的星星图案。这群大学生或许未曾想到,这场短暂的实践,会让何家村的红苕粉走进城市餐桌,让蜡染纹样出现在更多年轻人的T恤上,更让村里的孩子们悄悄埋下"考大学、回乡村"的种子。
正如指导老师在总结会上所说:"三下乡的意义,从来不是单向的给予。当青春的脚步踏上乡土,收获的永远是双向的成长。"那些在何家村留下的脚印,终将在时光里发芽,长成连接校园与乡村的藤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