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银发网瘾”困局 医学生有话说
当“凌晨刷短视频”“组队打网络麻将”成为部分老年人的生活日常,“老年网瘾”正悄然侵蚀着银发族的身心健康。8月20日,山北社区医院开展的“理性触网,守护银发健康”主题活动,让这一问题再次引发关注。医学生王一帆以专业视角为老年居民解读网瘾危害,传授科学戒瘾方法,为破解“老年网瘾”困局提供了新路径。
一、数据惊心:老年群体成“网络依赖”新群体
“您每天上网多久?”活动现场,这个简单的问题让不少老人陷入沉默。78岁的赵爷爷坦言:“早上6点醒了就看新闻,中午边吃饭边刷短视频,下午跟老伙计打两小时网络扑克,晚上睡前还得看会儿直播,一天下来,少说也得五六个小时。”
王一帆展示的调研数据更触目惊心:我国60岁以上网民规模已达3.4亿,其中43.2%日均上网超4小时,17.8%存在“无法控制上网时间”“不上网就烦躁”等依赖症状。“老年网瘾的危害是多维度的:生理上,可能导致视力下降、颈椎病变、睡眠障碍;心理上,易因虚拟社交替代现实交往,加剧孤独感;社会层面,还可能因轻信网络谣言、参与虚假投资遭受财产损失。”
社区医院全科医生王丽娜补充道:“近三个月,我们接诊了5例因长期上网引发的急性病症——有位奶奶因熬夜追剧突发心悸,有位爷爷因久坐打游戏导致下肢静脉血栓。这些案例警示我们,‘老年网瘾’已成为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
二、创新科普:用“共情”代替“说教”
“如果您的孙子连续玩5小时手机,您会担心吗?”活动中,王一帆的反问让老人们纷纷点头。“其实,咱们自己长时间上网,孩子们也一样担心。”这种“换位思考”的方式,瞬间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
为让科普更易接受,王一帆采用“案例+体验”模式:
邀请有网瘾倾向的老人分享“被手机控制的一天”,引发共鸣;
现场演示“手机依赖程度测试”:将手机放在桌下,坚持10分钟不触碰,不少人中途忍不住伸手;
联合社区民警讲解“老年人网络诈骗十大陷阱”,用真实案例提醒“别让手机变成‘破财机’”。
“以前总觉得‘网瘾’是年轻人的事,听了小王医生的话才发现,我这天天抱着手机的样子,跟沉迷游戏的孩子没两样。”69岁的孙阿姨说,她计划从当天起,把手机放在客厅,睡前去书房看书。
活动设置的“代际沟通墙”上,贴满了子女写给父母的便签:“妈,我教您用手机拍花,比刷别人的视频有意思”“爸,咱们每周三下午去下棋,我请您喝 tea(茶)”。这种温情互动,让戒网瘾从“对抗”变成了“携手”。
三、长效机制:多方联动守护“银发上网路”
“一次活动不足以解决问题,需要建立长效机制。”老年网瘾的成因复杂,既有老年人自身精神需求的因素,也有家庭陪伴缺失、社会支持不足的原因,“破解困局需要‘家庭-医院-社区-高校’四方联动。”
据了解,山北社区医院已启动三项措施:
1. 建立“银发健康档案”,记录老人上网时长、健康状况,定期干预;
2. 开设“智能手机合理使用”培训班,教老人设置屏幕使用时间、辨别谣言;
3. 组织“线下兴趣小组”,用书法、合唱、手工等活动替代部分上网时间。
专家呼吁,破解“老年网瘾”需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子女应多抽时间陪伴,别让手机成为“电子保姆”;社区应丰富老年活动,提供更多线下社交选择;平台可开发“老年模式”,自动限制使用时长、过滤不良信息。“让老年人既能享受科技便利,又不被网络裹挟,才是对银发族真正的关爱。”刘敏说。
来源:王一帆 南京医科大学
发布时间:2025-08-21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