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探索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路径,西安培华学院“法润乡土”社会实践队前往“周公故里”——宝鸡市岐山县开展暑期实践活动。团队以“三治融合”为主题,聚焦“甘棠遗爱+自治、德治、法治”新路径,以基层调解为切入点,深入基层乡镇、走访田间地头,聚焦村规民约,一步一个脚印,通过了解当地村民自治建设发展水平和发展现状,探寻当地“和美乡村”建设与基层治理的宝贵智慧。
为淬炼思想根基,提升实践活动内涵,团队成员专程赴岐山县“甘棠遗爱”勤廉教育基地,开展了一场追寻法治初心、汲取先贤智慧的专题调研学习。展馆内,一幅幅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图片,一件件浸润着岁月沧桑的珍贵文物与文献史料,无声地诉说着那段“甘棠遗爱”的佳话。师生们凝神静观,仿佛穿越千年时空,亲眼目睹了召公端坐于甘棠树下,屏息聆听百姓陈情,依据法理人情秉公断案的动人场景。“讼不可妄兴,刑不可滥施”,力透纸背,深刻彰显了其以民为本、体恤下情、慎刑恤罚的治国理政核心理念。这与新时代所弘扬的“公正司法、司法为民”精神高度契合、遥相呼应,是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精髓的生动写照。随后,全体队员重温入党誓词,那铿锵有力的誓言,如金石坠地,不仅回响在耳畔,更深深镌刻在每一位团队成员的心中,化作铭刻司法为民使命、坚守法治信仰的铮铮誓言与永恒担当。

在周原博物馆中,团队成员通过讲解人员对于青铜器、板瓦、瓦当、甲骨文等文物的解读,深刻体悟“敬天保民”“明德慎罚”等闪耀着古老智慧的治国理政理念。通过访谈和史料查找知悉,西周时间多用“乡饮酒礼”以维系乡邻秩序、促进睦邻友好,其蕴含聚众议事、尊老敬贤、凝聚共识、和谐共处的精神内核,这与现代乡村治理中广泛推行的村民议事制度遥相呼应,再次印证了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强大的生命力与当代适应性。

团队成员还先后赴共青团岐山县委员会,凤鸣镇召亭村、堰河村、叩村,京党镇贺家村、礼村等地,通过实地走访、人物访谈、问卷调查,了解当地基层社会治理发展情况。调研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发现“敬天保民”“明德慎罚”“仁慎相济”的千年治理智慧在当代乡村焕发的蓬勃生机,其治理智慧体现于巧妙融合乡土社会中的良俗善规、传统美德与现代司法理念。多个村落依托建立的民事管理委员会,深入践行“以调为先、调防结合”的理念,坚持“小事不出户,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就地化解”的工作信条, 村干部熟练运用调解手段, 成为化解基层矛盾的“稳压器”,精心呵护着乡村的安宁与和谐。村干部表示,在处理纠纷时,他们既摆明法律底线,也讲透道德人情,更阐明政策精神,用老百姓听得懂、信得过、行得通的“土办法”+“新理念”,实现了情、理、法的有机统一,极大提升了基层治理的温度和效能。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与“最后一公里”,其效能直接关乎国家根基的稳固与社会的长治久安。正所谓“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这深刻揭示了夯实基层基础的极端重要性。本次实践活动,如同一堂生动的国情教育课,激励着同学们不再局限于课本,而是积极以敏锐的青年视角,去洞察、思考并探索乡村振兴背景下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创新路径;以澎湃的青年智慧, 去擘画、实践并奋力绘就一幅幅“宜居宜业、和谐美丽”的乡村发展新图景。培华青年用实际行动为基层法治建设贡献青春力量,并将调研报告写在基层一线,将所学所感凝于亲身实践,将青年热忱诉诸“周公故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