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联盟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安徽理工大学“桐源薪火队”暑期“三下乡”:红绿共生的二十年答卷

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二十周年之际,安徽理工大学马克思学院“桐源薪火队”于8月6日至8日深入宣城市广德市杨滩镇,开展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队员们以红色基因传承为魂、绿色生态实践为基,在这片红绿交织的土地上,探寻“两山”理念引领乡村振兴的共生密码,见证红色文化与绿水青山交相辉映的发展新篇。
红色传承:从红军总部旧址读懂初心传承
红色文化是浸润土地的精神根脉,更是指引发展的精神灯塔。实践中,队员们将目光聚焦新四军司令部旧址,在斑驳的岁月痕迹中触摸红色记忆的温度。
8月8日上午,队员们走进新四军司令部旧址,五合村胡书记的讲解让历史变得鲜活:“这里是当年红军的总部,艰苦岁月里,家家户户都住过红军战士,门板当床、稻草为被,军民鱼水情就藏在这些老故事里。”现在旧址门口的老槐树依旧葱郁,仿佛仍在诉说着红军浴血奋战、守护家园的峥嵘岁月。经过百年沧桑,杨滩人民始终坚守初心,党群一心,守护绿色家园。队员们在旧址内驻足凝视,从泛黄的史料、斑驳的墙痕中,体会到红色政权的来之不易,更深刻理解从军民同心到党群一心的红色传承和发展底色。

绿色发展:生态守护绘就乡村旅游新景
杨滩人以二十年坚守诠释“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深刻内涵,绿色是杨滩镇的发展底色,而乡村绿色旅游则是“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生动实践。当地以生态守护为基,让绿色成为乡村振兴的“流量密码”。
实践中,队员们走访发现,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协同共进已成为当地鲜明特色。桐河公园的实例尤为典型:6日晚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河长制的严格执行带来桐河水质的持续向好——河水清冽,透明度显著提高;河岸生态持续修复,绿意葱茏、生机勃勃。这份优质的生态本底,直接转化成了强大的旅游吸引力,吸引了越来越多周边居民及游客在傍晚时分前来散步、赏景、游玩。林间小径与亲水步道上络绎不绝的人流,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桐河畔生动实践的写照。

7日上午,九房村书记讲述的“花海蜕变记”更令人动容——曾经的普通农田,如今变身成四季有景的九房花海,成为乡村旅游的热门打卡点,带动农家乐、土特产销售等周边经济蓬勃发展。从清澈桐河到绚烂花海,队员们看到的是“守护绿色”带来的生态红利,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杨滩人民始终尊重自然,保护原始茶山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同时还坚持“空地还林”。

红绿融合:精神动力与生态基底的双向赋能
红色与绿色从来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滋养、协同发展的有机整体。红色文化为绿色发展注入精神动力,绿色生态则为红色传承搭建鲜活载体。
在胡书记的讲述中,这种融合更为具体:“当年红军守护家园的信念,如今变成了我们守护绿水青山的决心。红色故事里的担当,让我们更懂‘绿色不是凭空而来’的道理。”队员们了解到,当地坚持“空地还林”而非盲目扩种经济作物,正是这份对生态的敬畏,让五合茶因生物多样性加持,水浸出物达48%的高品质,成为红色精神与绿色实践共同孕育的“生态馈赠”。

红色初心指引生态守护的方向,绿色发展让红色故事有了更生动的传播场景。队员们深刻认识到,这片土地的发展密码,正是红色文化与绿色生态的双向奔赴。
实践接近尾声,“桐源薪火队”队员们满载收获:从红军总部旧址的红色记忆里,汲取了坚守初心的力量;从乡村绿色旅游的蓬勃发展中,看到了生态振兴的希望。他们表示,将把杨滩镇“红绿共生”的故事带回校园,让更多人了解这份“红配绿”的独特魅力,以青春之力助力乡村振兴,让红色精神在绿色发展中持续传承。指导老师杨帆强调:“在‘两山’理念二十周年的新起点,青年要把论文写在江淮大地上!”这支年轻的“桐源薪火”队,正以脚步丈量理念的力量,让青春星火点亮乡村振兴的未来。
来源:安徽理工大学 黄晓艺 陈梦洁
发布时间:2025-08-15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