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系统梳理青岩古镇的历史文化脉络,探索文化遗产保护与文旅融合发展路径,7月12日,南京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万里乡链调研队”走进贵州省贵阳市青岩古镇,对青岩古镇的文化背景在文旅产业对青岩古镇经济发展作用进行调研。
作为明清时期军事要塞与茶马古道商贸枢纽,青岩古镇融合了军屯文化、科举文化、红色文化与民族民俗文化,2005年被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17年2月,青岩古镇先于16日入选国家旅游局官网发布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网上公示名单》,并于25日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授牌,跻身国家5A级旅游景区行列,其多元文化共生的特质为调研提供了丰富样本。

图为调研队成员在青岩古镇背街考察石板路建筑特色 罗荣柳供图
调研过程中,队员来到古镇核心区域背此街。这条全长300余米的石巷以“九曲回肠”的布局和“块石垒墙、石板铺街”的建筑特色闻名,是明清军事防御体系的民间缩影。自小在青岩古镇长大的居民小刘说:“外婆经常告诉她,这些石头都是当年修城墙剩下的料,老一辈用糯米浆混合石灰砌筑,墙缝里还能找到桐油防潮的痕迹。抗战时期,这条街曾掩护过不少进步青年呢。”队员们注意到,背街两侧的民居既保留了江南庭院的飞檐翘角,又融入了苗族“吊脚楼”的木构元素,门楣上的“耕读传家”匾额与墙上的苗族蜡染图案相映成趣,生动诠释了汉苗文化的交融史。

图为赵以炯状元故居门前立碑 罗荣柳供图
从背街穿行至状元街,调研队来到赵以炯故居。这座两进四合院是贵州历史上首位文状元的出生地,砖木结构的建筑上,“状元及第”的匾额仍显苍劲。故居管理员王女士介绍:“赵以炯在光绪十二年(1886年)高中状元,打破了‘贵州无人能状元’的偏见,他的‘勤能补拙’家训至今影响着古镇学子。”队员在陈列馆看到,赵以炯的殿试答卷复印件上,小楷工整秀丽,策论中“民生为本”的观点与当代乡村振兴理念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据了解,依托状元文化,古镇每年举办“状元巡游”民俗活动,吸引超10万游客参与,带动周边文创店销售额年均增长35%。

图为邓颖超母亲曾居地 罗荣柳供图
在邓颖超母亲杨振德故居,队员们走进这处位于南街75号的居所,触摸着屋内陈旧却被精心保存的家具,感受着岁月的痕迹。1939年初,杨振德老人在武汉办事处护送下辗转来到青岩暂居。故居如今虽仍为民居,却被悉心打理,仿佛在静静诉说着那段过往。当地一位居民回忆道:“杨老太太特别和善,虽然那时候大家都不知道她的身份,但她平日里乐于助人,大家都很喜欢她。”队员们了解到,杨振德老人虽身处避难的艰苦环境,却始终保持乐观积极,还时常与邻里分享生活智慧。故居周边如今也融入了红色文化元素,一家小店将杨振德老人在青岩的生活片段绘制成明信片售卖,颇受游客欢迎。店主表示:“这些红色故事承载着先辈们的精神,把它们用文创产品的形式展现出来,既能让更多人了解历史,也能为小店带来一些新的生机。”

图为“万里乡链”调研队团队成员合影 罗荣柳供图
此次调研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青岩古镇的石板路不仅铺就了历史,更通向了未来。那些融合在建筑里的文化密码、沉淀在故事中的精神内核,正是文旅产业长盛不衰的根基。调研队将整理形成《青岩古镇文化IP开发建议》,为古镇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提供青年智慧。(通讯员罗荣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