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联盟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一日普法行,共筑民族情与法治梦

  
  2025年7月9日,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同心耕梦法治田,巴渝寨韵石榴红”社会实践团深入十三寨,以一日紧凑充实的行程,围绕“民族寨里传法治”主题,开展了入户访谈与法律小课堂活动,用青春力量为民族地区的法治建设与民族团结注入新活力。
  入户听心声,共话民族情与法治现状
  清晨的十三寨,实践团成员分成若干小组,深入寨民家中,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访谈。访谈中,寨民们热情分享了各民族相处的日常。大家虽在语言、生活习惯、民风民俗等方面存在差异,却始终互帮互助,携手建设家乡,深刻体会到“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温暖。寨民们特别提到少数民族加分政策,认为这体现了国家对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重视,更彰显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促进各民族共同奋斗、共同繁荣中的重要意义。一位寨民感慨道:“这些年,我们和周围其他民族交流越来越多,一起发展产业、搞建设,日子越过越好,这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力量。”在法治认知方面,团队发现寨民们对现行法律知识的了解较为有限。针对这一情况,团队成员结合实际,向寨民普及宪法等法律知识,希望能提升他们的法律意识,让非遗传承在法治轨道上稳步前行。
  (团队成员入户对寨民调研并宣传法律知识)
  访谈尾声,谈及外出务工经历时,团队了解到多数寨民未曾认真查看劳务合同,法治概念尚未深入人心,这让大家深刻认识到基层普法工作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同时,寨民们也分享了土家族与其他民族在生活习惯、语言等方面的差异,字里行间都透露出对民族团结的重视。
  (团队成员入户对寨民进行问卷调查并访谈)
  法律小课堂,破解土地流转法律盲区
  午后的新建村社区活动室里,气氛热烈。实践团在这里开展了“土地法律小课堂”,31名村民踊跃参与,争当“法律明白人”。活动以“需求导向、精准滴灌”为核心理念,打造了“案例破题+互动解惑+实操赋能”的普法链。“你们有将土地出租给别人吗?”“有签过正式合同吗?”“要是邻居借你家地种菜,结果偷偷挖了鱼塘,该怎么办?”一开场,实践团成员抛出的三个贴近生活的问题,就瞬间点燃了村民们的讨论热情,迅速拉近了法律与村民的距离。
  (团队成员正在讲解土地出租合同)
  针对村民在理解土地流转合同上的难点,普法人员创新采用“农具借还类比土地流转”的教学方法,将抽象的法律条文具象化。通过“租户擅改耕地建鱼塘致土层破坏”“口头约定租金引发追讨无门”等邻村真实案例,以案释法,直观揭示了“擅自变更土地用途”的法律后果与“规范合同”的重要性。为让村民更好地理解相关法律条款,普法人员将《农村土地承包法》和《民法典》中关于土地流转的关键条款,转化为“合同要写清租多久、给多少钱、咋个给、能干啥”等“大白话”。张爷爷深有感触地说:“以前总觉得都是熟人,口头说一声就行,现在才明白,白纸黑字才是‘硬道理’!”活动接近尾声,宣讲团队通过投影展示完整的土地出租合同,围绕租赁期限、租金支付等五大核心要素设置有奖问答环节。针对“租期越长越好”的普遍误解,宣讲员结合《民法典》第705条,详细说明20年的法定租赁上限及超期部分无效的法律后果;通过“耕地变厂房”的案例,强调随意改变土地用途可能面临的行政处罚及合同无效的风险。村民们踊跃发言,在思想碰撞中加深了对法律知识的理解。
  (团队成员正在讲解土地流转合同效力问题)
  此次一日行程,实践团既深入了解了民族地区的团结现状与法治需求,也通过实际行动为提升乡村法治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了青春力量。未来,团队将继续推进普法进户工作,期待引发社会各界对特色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更多的关注与支持,让法治阳光照亮乡村每一寸土地,助力乡村振兴。

  撰文:余灿、王泖焮、张秋月
  图文:王泖焮、蔡盛茂
来源: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同心耕梦法治田,巴渝寨韵石榴红”社会实践团
发布时间:2025-08-12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 一日普法行,共筑民族情与法治梦
  • 2025年7月9日,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同心耕梦法治田,巴渝寨韵石榴红”社会实践团深入十三寨,以一日紧凑充实的行程,围绕“民族寨里传法
  • 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