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国家“双碳”战略目标,积极响应教育部《绿色低碳发展国民教育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中“将绿色低碳理念融入教育各学段、各领域”的指导精神,7月11日至25日,南京师范大学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援励”暑期社会实践团先后走进暑托班、社区中心和乡村家庭三大场景,聚焦科普教育、社会调研、社区服务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融合,为社区居民推广低碳能源生活方式,向暑托班孩子们科普环境绿色新知,开展实地调研走访,切实将绿色理论之墨书写于实践的旅途中,为国家双碳绿色发展战略注入青春力量。
2025年7月11日上午,团队成员李一可走进苏州市平望镇新南村,为当地暑托班的孩子们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能源魔法在哪里”科普宣讲活动。
孩子们动手尝试画“我的能源小发明”1 李一可 供图
走进课堂,实践团成员化身“绿色讲师”,巧妙运用趣味知识问答、创意绘画,将抽象的能源知识变得生动可感。当在讲解“温室效应”这一全球焦点议题时,志愿者借助直观的图片,将温室气体生动比喻为“玻璃罩”,深入浅出地诠释了温室气体与气候变暖之间的奥秘;共同探秘,活动特别设计“我的能源小发明”环节,孩子们化身小小工程师,探索创意的边界与天马行空的想象,将心中的绿色科技小发明用手中的彩笔绘于纸上:从太阳能自动浇花器,到有害气体吸尘树……设计图中无不绽放着孩子们科学原理与童真畅想相互融合的绿色憧憬。
志愿者与孩子们的合影2 李一可 供图
科普联动,李一可将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能量魔法”的来源娓娓道来——原来“能量”的世界如此有趣:地球会“内心火热”、大海也会“呼吸”,连田间地头亦会生出“能生长的燃料”……实践团通过绘画、海报、竞答、讲解等多元形式,让节能减排从口号变为孩子们“看得见的风”和“摸得着的电”。
在完成暑托班的创意课堂后,实践团队成员沈昕前往常州市疾控预防中心开展“从一度电开始的绿色清洁能源”科普宣传活动,志愿者在社区活动室开设微型知识讲座——“绿色清洁能源与生态健康”并分发绿色能源知识宣传手册。
成员在疾控中心进行科普宣讲与手册发放3 沈昕 供图
步入乡间,王晶、李一可同学走进淮安市淮安区山阳街道南窑村,开展了“乡村振兴-绿色能源”入户调研活动。队员们走访30余家村民家庭,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和深度访谈,详细了解发展中城镇乡村生活用电、炊事能源和冬季取暖、夏季降温等情况,并记录了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的使用情况。调研发现,该村仍存在电路老化、和节能意识薄弱等问题。队员们结合专业知识,向村民们普及安全用电,并针对不同家庭情况提出“光伏+储能”等个性节能方案。
走进乡村田间对村民们进行能源调研4 王晶 供图
参与活动的成员们表示,“走进田间地头,走进社区街坊,才真正理解双碳目标在基层的落地难点,这远比课堂更鲜活、更深刻。”这并不是一次简单的知识科普与宣传调研,更是一条从实验室到课桌、从理论到行动的绿色教育通道路。平望镇新南村暑托班负责人吴忠表示:“暑期托管不仅是看护服务,更是社会教育资源的精准投放窗口。”此次实践所在的暑托班,与全国多地社区公益课堂一样,成为了社区居民乡间邻里的“第二课堂”。与此同时,团队成员们亦将调研报告与宣传科普带进社区居民,为农村能源转型贡献青年智慧与高校力量。
这场跨越城乡的绿色接力,既是用专业服务社会的生动实践,更是新时代青年与国家战略的同频共振。当孩子们画出未来能源图景,当村民开始计算用电账单,当调研数据转化为政策建议……“援励”团队已然证明:青年之力虽如萤火初微,却能以信念为引,聚光成炬;虽似涓流细弱,却敢以担当为帆,汇川成海。当每一份调研数据化作政策基石,当每一次科普宣讲点亮思想火花,这片土地便有了生生不息的绿色脉动。新时代的青年正以这样的方式与民族复兴同频,与生态文明共舞——他们既是绿色革命的见证者,更以躬身入局的姿态,将自己熔铸成这场伟大变革中最蓬勃的催化剂与最鲜活的注脚。(通讯员 钟意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