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简陋中守望璀璨,于艰辛中传承热爱
——滁州学院学子探寻洪山戏生存现状
为深入探寻中华传统文化的根脉,滁州学院“中华文化探索团”的“赴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探寻洪山戏实践小分队”于6月27日,前往洪山戏的发源地之一来安县,开启了一场意义深远的非遗文化调研 。此行的目的,不仅是欣赏一门艺术,更是为了揭示其背后不为人知的生存现状与传承困境,为守护这份文化瑰宝贡献青春力量。
舞台之外:一辆货车与数十元的坚守实践队抵达来安县后,在县文化艺术中心见到了省级传承人杨宗菊、吴德才、顾红霞等老师 。在剧院,队员们有幸观摩了吴德才和顾红霞两位老师的一场精彩演出 。然而,当晚在半塔镇文化广场的见闻,才让队员们真正触碰到了这门艺术背后令人心酸的现实 。
所谓的后台,竟只是一辆简陋的货车车厢。夏夜闷热,蚊虫成群 ,演员们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化妆。他们连坐的地方都没有,看到队员们前来,还想把自带的小板凳让给大家坐。演员们所用的化妆品、服饰,都能看出明显的使用痕迹,部分因经费有限而难以更新 。最艰苦的是“勒头”的过程,用布带紧紧勒住头部以塑造脸型,常导致演员头昏脑胀 。
当晚演出现场,台下观众大多是老人和小孩,年轻的面孔寥寥无几。这直观地反映了洪山戏在吸引年轻一代方面所面临的巨大挑战。更令人心酸的是与这份辛劳完全不匹配的微薄收入。队员们了解到,像吴德才、顾红霞这样的省级传承人,到滁州演出一天,收入仅有几十元 。为了节省开销,他们竟要在深夜演出结束后,再连夜赶回扬州的住处。这份对艺术的热爱与近乎清贫的坚守,深深地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位学生。
传承之路:热爱与现实的博弈这种经济上的巨大压力,正是洪山戏传承之路上最现实的阻碍。这份工作无法为演员提供稳定的经济保障,更难以负担一个家庭的支出 。许多对洪山戏满怀热情的年轻人,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不得不放弃梦想,另谋生路。这直接导致了传承人严重短缺的困境 。老一辈艺术家们无不担忧洪山戏会后继无人,最终成为一个濒危剧种 。
培养一名合格的洪山戏演员,本就需要漫长的周期。一个新人仅打下基本功就需要至少三年,此后还必须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才能逐渐成熟 。在人才难得、人心难留的双重困境下,洪山戏的未来之路显得尤为艰难。
面对困境,社会各界也在努力。政府给予了一定的扶持,如提供惠民演出场地、给予资金补贴,并已将其正式纳入病危剧种的抢救项目 。学校也通过“戏曲进校园”等活动,试图培养年轻一代的兴趣 。艺术家们则在探索创新,希望能结合现代文化,创作出更多贴近时代的现代戏 。
青春的责任:让守望被看见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对滁州学院的学子们而言,不仅是一次知识的探寻,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他们亲眼见证了洪山戏传承者们如何在简陋的环境中坚守艺术的璀璨,在微薄的回报下守护内心的热爱 。传承人们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有更多年轻人能够了解、接触乃至学习洪山戏,让这门古老的艺术得以流传下去 。
队员们表示,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有责任、有义务利用所学知识,通过新媒体等多元化渠道,将洪山戏的真实故事讲述给更多人听,让这份坚守与不易被看见、被尊重。唯有如此,才能共同守护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不让它在时代的洪流中黯然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