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践行 “三下乡” 精神,潍坊职业学院 “智汇潍乡,信息赋能” 实践团走进潍坊市梨园社区,以 “弘扬时代精神,建设教育强国” 为主题,将那段硝烟弥漫的烽火记忆巧妙融入儿童教育之中。团队聚焦红色传承与乡村教育振兴的深度融合,创新性地通过生动的历史叙事、丰富的艺术互动以及充满童趣的创作实践,在孩子们心中播撒下一颗颗饱满的爱国种子,让红色基因在欢声笑语与奇思妙想中悄然扎根。
引言:教育为媒,薪火相传启新程
活动开始之前,团队负责人牵头专题研究会,与梨园社区负责人敲定活动主题及流程。会上强调,此次实践是践行 “三下乡” 精神、助力乡村教育振兴与红色文化传承的重要举措,要以 “教育 + 调研 + 研学” 立体模式推进三项核心任务:开展儿童教育帮扶,传递红色基因;调研乡村振兴,探索信息赋能路径;组织红色研学,让实践团队与社区青少年共成长。这为活动有序开展奠定基础,确保扎根实际,实现教育成效与社会价值双提升。
第一篇章:烽火故事里的种子·一次跨越代际的红色启蒙
为让红色文化扎根青少年心中,志愿者聚焦抗美援越战争记忆。筹备时,志愿者们拜访了80 多岁的刘同文老战士,聆听老人讲述异国丛林急行军、敌机下运物资、战友间互让生机等带体温的往事,再转化为孩子能懂的语言。活动现场,志愿者讲述老人冒着轰炸护战友百姓的经历,大屏幕同步播放采访视频:刘同文指着旧照里的年轻身影,眼角含泪;战争资料画面让 “炮火”“冲锋” 更具体。孩子们好奇提问,志愿者蹲身作答:“爷爷怕过,但想到战友和祖国孩子就有了力气;思念藏在信里,保家卫国的决心刻在心里。” 几个孩子眼眶泛红,攥紧衣角。《那年那兔那些事儿》动画中 “兔子” 冲锋的画面,让孩子跟着哼旋律。短片结束后,有孩子轻声议论 “原来他们这样保护我们”“我要像他们勇敢”。遥远历史化作孩子心中的涟漪。刘同文老人的故事、屏幕画面、泛红的眼眶,完成了红色基因的传递 —— 不是灌输,是唤醒;让烽火记忆里的勇气与深情,在童心中柔软着陆。
第二篇章:艺术共振·爱国情感的沉浸传递
作为 “弘扬时代精神,建设教育强国” 主题活动的重要环节,实践团以艺术为纽带,将抽象的爱国情怀转化为生动可感的互动体验:志愿者指尖勾勒出五角星,孩子们便笨拙地模仿着,小手开合间仿佛捧着会发光的星;音乐响起,几十双小手相触连成 “长城”,扎羊角辫的小姑娘踮脚抬臂,辫梢红蝴蝶结颤动如旗帜;旋律渐强时,所有手势先贴胸再用力前推,孩子们混在音乐里含糊却坚定地唱着 “我爱你,中国”,与志愿者的大手交错舞动成鲜活图景。这场艺术共振打破了传统说教,让青少年在身体记忆中感知家国符号的分量,让红色基因的传承化为可触摸的温暖,当童真与赤诚在旋律中交融,爱国情怀已悄然成为孩子们心中最真挚的情感底色,为主题教育活动注入生动注脚。
第三篇章:画语传情
实践团以绘画为 “教育 + 研学” 的生动载体,让青少年在色彩与线条的流转中,悄然深化对英雄精神的理解与共鸣。画室里飘着淡淡的颜料香,志愿者们备妥画具穿梭其间,扎马尾的姑娘指着红色绘本中的英雄形象轻声讲解:“军帽上的五角星要画得格外明亮,那是他们心中永不熄灭的信仰。”当画作在阳光下缓缓铺开,每一幅都藏着赤诚的敬意,画角那句歪扭却郑重的 “谢谢爷爷们,我们会记住”,更道出了童心深处的承诺。色彩的浓淡与橡皮的浅痕交织间,志愿者以耐心引导孩子们读懂英雄的分量,孩子们则用画笔许下传承的诺言。这种 “教与创” 的温暖互动,让红色基因从遥远的历史叙事,化作可触摸、可表达、可坚守的鲜活存在。当最后一笔落下,英雄的故事便在童心与色彩的碰撞中,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接力,让英雄的礼赞在画语中生生不息。
尾声:时空对话・信仰接力的双向奔赴
本次活动中,画纸上 “我们会记住你们的故事” 的稚嫩笔迹是红色基因的鲜活注脚,老战士的往事经艺术演绎化为生命教育,照亮孩子成长路也指引实践团前行;活动落幕时,夕阳余晖让画作与纪念章光斑交叠似两个时代精神相拥,实践团从烽火故事到画笔承诺完成红色基因代际传递,尽显历史温度与童心纯粹的交融,而这场超越普通社会实践的活动,既是连接峥嵘岁月与新时代少年的精神桥梁,也是 “三下乡” 精神的践行,潍坊职业学院实践团将深化 “红色基因 + 艺术教育” 创新,让信仰种子在乡村教育沃土绽放。这场以教育为媒的实践活动,抗美援越老兵的记忆与孩子们的画作在展厅相遇,定格成跨越六十载的信仰接力,不仅为乡村的孩子们带来了别样的学习体验,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爱国的种子。正如 “智汇潍乡,信息赋能” 的初衷,实践团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教育振兴,让红色薪火在艺术的滋养下代代相传,为建设教育强国添砖加瓦,开启了红色传承与教育赋能的崭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