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双碳”战略,南京师范大学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赤伶筑梦·盛夏传情”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于7月21日至23日走进栖凤社区,开展为期三天的“能源科普+志愿服务”实践活动。团队通过创新科普课堂、非遗手工体验、防灾演练等多元形式,为60余名社区青少年及居民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环保启蒙教育,同时深入乡村开展志愿服务,以实际行动践行青年担当。
能源科普课堂:播撒绿色种子
7月21日至23日,实践团队在栖凤社区开展了三场主题鲜明的科普活动。
7月21日双碳启航:非遗文化与环保的奇妙碰撞
首日活动以“‘碳’寻青绿之约”为主题,通过“双碳小卫士课堂”和“蓝晒非遗课堂”,将环保理念与传统工艺巧妙融合。志愿者王佳怡通过生动形象的PPT展示和直观数据对比,展现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双碳”计划在守护地球中的关键作用,引导青少年树立环保理念。下午的“蓝晒非遗课堂”巧妙融合传统工艺与现代环保理念,孩子们在手工制作中体验非遗蓝晒技艺,用阳光显影的独特方式感受自然能源的魅力。原木年轮创意画环节更让他们通过观察树木生长痕迹,深刻理解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7月22日科技赋能:太阳能驱动未来创想
22日的活动以“家庭节能妙招”为主题,志愿者吴益辉、王佳怡同学通过讲解节能知识、分析日常能耗案例和互动实验,帮助小朋友们理解节能的重要性。活动现场气氛活跃,小朋友们积极参与讨论,提出了许多创意节能方案,如利用太阳能充电、旧物改造节能工具等。志愿者们又以互动实验展示太阳能原理,孩子们在他们的指导下亲手组装“太阳能月球车”,当一辆辆小车在阳光下飞驰时,现场响起阵阵欢呼。“原来不用电池也能让车跑起来!我要发明更厉害的太阳能玩具!”一位小朋友的童言稚语道出了科普的意义。
7月23日创意环保:热缩片里的垃圾分类智慧
23日的“分类小先锋课堂”围绕垃圾分类的意义与方法展开,志愿者们通过生动讲解、互动问答和模拟分类游戏,帮助孩子们掌握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的分类标准。通过热缩片钥匙扣手工制作,小朋友们在创作中掌握分类知识,环保意识与分类技能得到有效提升,这一环节,也让废弃塑料片变身个性艺术品,生动展现了“变废为宝”的环保理念。许多小朋友积极参与讨论,分享家庭垃圾分类经验,争当环保小卫士,带动家庭践行垃圾分类。
志愿服务行动:传递温暖力量
为普及防震减灾知识,弘扬社区安全文化,“赤伶筑梦,盛夏传情”团队以“科学防灾,文化同行”为主题,通过互动体验与科普宣传相结合的方式,让居民在文化氛围中提升安全意识。
活动现场,李思彤同学为居民提供专业的地震知识讲解和模拟体验指导。文化宣传区特别设置了防灾知识展板、应急技能互动游戏,并发放精心设计的防灾文化手册。居民王女士表示:“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既学到了知识,又感受到了社区文化的温度。”
在“见义勇为宣传栏”前,志愿者丁悦为村民讲解健康知识;面对经典文化墙,与村民交流探讨,传承文化;她深入乡村花园,捡拾垃圾,美化环境……这一系列行动,既传递健康理念、文化温度,又以实际劳动扮靓乡村,用青春力量助力乡村精神文明与生态环境建设双提升,书写新时代青年志愿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