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炽阳,点燃青春热忱。为深挖滁州红色资源“富矿”,让红色精神在青年心底“活”起来,滁州学院组建“红色基因解码”实践队,奔赴滁州市博物馆、镜园、红色驿站,开启一场沉浸式红色寻根之旅,以青春脚步丈量热土,让革命传统与时代精神同频共振。
滁州市博物馆:触摸历史的烽火印记
踏入滁州市博物馆“革命历史展厅”,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实践队员们在“抗大八分校”史料前驻足——泛黄笔记本上工整的字迹,简陋校舍模型里的坚守,将烽火岁月中“以学报国”的信仰具象化。皇甫山烈士群雕的光影里,讲解员讲述着本土英雄浴血奋战的故事,队员们屏息凝视,仿佛看见先辈们在枪林弹雨中冲锋的身姿。那些布满岁月痕迹的文物、承载热血记忆的史料,让“红色基因”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化为可触可感的精神丰碑,深深烙印在青年心间。

镜园:解码改革的“小岗密码”
从历史烽火走进改革春潮,镜园里的“十八颗红手印”石刻,成为实践队的目光焦点。队员们跟随讲解员,回溯小岗村“敢闯敢试”的改革往事:破旧茅屋中的秘密协定,红手印里的勇气与担当,掀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新篇章。在“改革精神展厅”,老照片与实物还原出“破冰前行”的艰辛——缺衣少食的困境里,改革者们以“敢为天下先”的胆识,蹚出致富新路。队员们触摸着展品,聆听着“大包干”从“冒风险”到“开新局”的历程,深刻领悟:改革精神是红色血脉在新时代的“青春注脚”,传承着“突围奋进”的基因密码。

红色驿站:让红色基因“落地生根”
为让红色传承“走下展板、走进生活”,实践队奔赴滁州“红色驿站”,化身“青春宣讲员”。队员们将博物馆里的烽火故事、镜园中的改革精神,转化为接地气的“红色课堂”,给社区居民、少年儿童讲述本土红色历史;开展“红色记忆访谈”,与老党员、退伍军人围坐交流,记录“滁州红色往事”——从抗日战争的游击坚守,到改革开放的创业拼搏,先辈们的口述史,让红色基因“沾着泥土、带着温度”。在服务中,实践队把理论学习转化为“办实事”的行动,让红色驿站成为“连接历史与青春”的精神纽带。

青春感悟:让红色基因“流动传承”
“触摸史料时,仿佛握住了先辈的手;聆听改革故事,才懂‘敢闯’是刻在滁州人骨血里的基因!”实践队队长在总结分享时感慨。从博物馆的“历史回望”,到镜园的“改革解码”,再到红色驿站的“青春实践”,队员们不再是红色历史的“旁观者”,而是成为“传承者”:在博物馆当志愿讲解员,用青春声线传递烽火记忆;在镜园开展“改革精神调研”,记录新时代滁州人的“创新故事”;在红色驿站整理口述史料,让红色记忆“代际相传”。
这场跨越历史与现实的实践,让滁州的红色基因“活”在青年行动里。实践队用脚步丈量热土,以行动诠释担当——红色基因不是陈列在展柜里的“过去式”,而是青年接力奋斗的“进行时”。当青春与红色相遇,革命传统与改革精神必将在滁州这片土地上,催生出更多“后浪奔涌”的奋进故事,照亮新时代的逐梦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