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联盟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七天“仡”乡行:在泥土与非遗中读懂乡村振兴

  大巴车驶离武隆浩口乡何家村时,车窗外的青山渐渐后退,我攥着口袋里半块没吃完的红苕干,忽然想起第七天清晨,村民李婆婆塞给我时说的话:“你们走了,这手艺可别忘了。”那瞬间,七天里的汗水与欢笑突然有了沉甸甸的分量。

  作为重庆人文科技学院“仡乡燃星火・青耘何家村”实践团的一员,我从未想过短短一周能如此深刻地重塑我对乡村的认知。初到何家村时,晨雾里的吊脚楼还浸在湿气里,村委会主任指着墙上的仡佬族蜡染图腾说:“这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贝,就是藏在山里没人知道。”那时我还不懂,这句话会成为我们整个实践的初心。
 

  第三天跟着村民学做红苕粉的经历,至今想起来仍觉得手上沾着淀粉的黏腻。传承人王阿姨教我们捶打红苕时,布满老茧的手掌每一下都砸在石臼里,也砸在我们这些“城里学生”心上。“要捶够三百下,粉才够细。”他说这话时,额角的汗珠滴进石臼,和红苕浆混在一起。那天下午,我们用手机支架架起直播设备,镜头里王阿姨沟壑纵横的脸和雪白的苕粉形成鲜明对比,评论区里“想买”的呼声不断,王大妈咧开嘴笑的样子,比当天卖出的20斤苕粉更让我们振奋。

  最难忘的是走访仡佬族蜡染传承人张奶奶。她的木屋里,蓝白相间的蜡染布从房梁垂到地面,像一片流动的星空。我们跟着她学熔蜡、点花,我的手总抖,蜡油滴在布上形成歪歪扭扭的线条,张奶奶却笑着说:“这是你们年轻人的图案。”当我们提出帮她建立数字化档案时,她从樟木箱里翻出压箱底的老纹样,布满皱纹的手指轻轻抚过褪色的布料:“这些图案,连我孙女都认不全了。”那天我们拍了37段视频,从熔蜡到染色,每一步都刻在存储卡里,也刻在心里。

  离别的前一晚,我们在村头晒谷场办了场简易的文艺汇演。当孩子们用稚嫩的声音唱起《我和我的祖国》,当张奶奶披着我们帮她拍摄的蜡染纪录片里的同款披肩走上台,当村支书说“你们带来的不只是热闹,是希望”时,我突然明白“三下乡”这三个字的重量——它不是简单的体验生活,而是用青年的眼睛发现乡村的美,用数字技术延续文化的根,用实际行动架起城乡的桥。

  回校后整理照片,看到队友在清洁乡村时,蹲在地上帮留守儿童系鞋带的瞬间,突然懂得:乡村振兴从来不是宏大的口号,而是红苕粉里的匠心,是蜡染布上的传承,是每个年轻人弯下腰时,与土地的一次温柔相拥。

作者:袁志瑞 来源:参见三下乡实践
发布时间:2025-07-27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 青年有志绘乡景,实干担当谱新章
  • 童梦深融党志,稚手编织未来
  •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中国始终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
  • 07-27
  • “医”路友爱,志愿者活跃医院社区
  • “医”路友爱,志愿者活跃医院社区
  • 河南工业大学外语学院“三下乡”实践团队:健康护航队于6月、7月陆续进行了多项志愿活动。志愿地点包括眼科医院、中医文化节以及天津武
  • 07-27
  • 青春叩响能源脉搏 守志耕耘青年担当
  • 探疆电动脉联川渝,践青春课堂悟发展
  • 边疆筑梦青春行,石榴籽聚民族情
  • 边疆筑梦青春行,石榴籽聚民族情
  • 2025年7月,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实践团赴新疆哈密市巴里坤县开展实践活动。在广东路社区“红领巾小课堂”,团队开设普通话推广课,
  • 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