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7月26日电(通讯员王桂君)种子,被誉为农业的“芯片”,关乎着国家粮食安全与农业高质量发展。为深入了解我国蔬菜种业的创新发展之路,2025年7月26日,山东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一路前行实践团奔赴寿光蔬菜种业集团,实地调研种业研发、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等核心环节,探寻寿光如何在蔬菜种业领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科研创新,攻克种业“卡脖子”难题
走进寿光蔬菜种业集团的分子育种实验室,身着白大褂的科研人员正专注地操作着基因测序仪,对各类蔬菜种质资源进行基因分析。“以前,‘洋种子’在寿光市场占有率近半,价格昂贵,还时常面临断供风险。”集团工作人员介绍,为突破这一困境,公司组建了以院士领衔的85人高水平育种团队,整合国内外优势资源,全力投入种业科研攻关。
通过SNP分子标记技术,科研人员能够精准定位优良基因,大大缩短育种周期。“过去培育一个新品种,可能要花费8-10年时间,现在借助分子育种技术,5年左右就能完成。”工作人员展示了最新培育的“樟小白”番茄种子,一包1000粒、仅重3克,售价却高达700元,且市场供不应求。这一品种凭借甜度高、口感佳、抗病性强等优势,成为市场新宠,彰显了自主育种的强大竞争力。


图1为实践团成员参观育种实验室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郑安慧摄
种质资源,筑牢种业发展根基
在蔬菜种质资源保护中心,实践团成员见到了一排排整齐的种质资源库,这里保存着来自国内外的2.5万份优良育种材料,涵盖辣椒、番茄、黄瓜等多个品类,是山东省最大的茄果类设施蔬菜种质资源库。“每一份种质资源都是大自然馈赠的宝贵财富,是育种创新的基石。”工作人员介绍,中心每年新增入库材料超3000份,通过低温、低湿等技术手段,确保种子活力与遗传稳定性。
实践团了解到,丰富的种质资源为新品种选育提供了多元素材。例如,利用野生番茄耐盐碱的特性,与高产栽培品种杂交,培育出适合盐碱地种植的番茄新品种,拓展了蔬菜种植版图。“种质资源库不仅是‘种子银行’,更是种业创新的‘素材库’,为应对气候变化、满足市场多元需求提供了可能。”工作人员表示。


图2为实践团成员在种质资源库前,工作人员介绍资源保存技术。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郑安慧摄
产学研融合,推动种业成果转化
“我们与中国农大、中国农科院等40多所高校、科研机构建立长期合作,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工作人员介绍,除了自主研发,集团还通过共建实验室、人才联合培养等方式,加速科研成果落地转化。目前,集团已育成“中寿11-3”番茄、“寿研4号”黄瓜等多个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超50万亩,取得显著经济与社会效益。
在工厂化育苗基地,实践团看到从播种、催芽到育苗的全流程自动化生产线。“这是与意大利优比耐特公司合作引进的设备,年育苗产能超2亿株。”工作人员介绍,依托先进设备与自主研发的优质种苗,集团产品畅销全国,并出口至东南亚、非洲等地,推动“寿光种子”走向世界。
此次调研,让实践团成员深刻认识到种业创新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从受制于‘洋种子’到自主创新引领,寿光蔬菜种业的发展历程是我国种业振兴的生动缩影。”实践团成员表示,将以此次调研为契机,积极投身农业科技创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青春力量。


图3为一路前行实践团与寿光蔬菜种业集团工作人员合影留念。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郑安慧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