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束俊 汪凌)脚踏红色热土,心系乡村发展。2025年7月2日,巢湖学院经济与法学学院“赤色金融,律法护航”实践团队深入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汤家汇镇,将课堂所学融入社会实践。实践团成员追溯革命金融源头,对话基层金融前沿,更将实用的金融法律知识送到乡亲家门口,以实际行动传承红色基因,赋能乡村振兴。

实践团成员和指导老师合照 汪凌摄
溯源铸魂:在革命金融摇篮里汲取信念力量 汤家汇镇,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红军摇篮”与“赤色金融中心”,是实践团追寻初心的首站。在这里,赤城县苏维埃政府旧址、红军街等红色印记浸透岁月,队员们触摸着砖石间的温度,沉浸式感受革命先辈浴血奋斗的赤诚。皖西北特区苏维埃银行陈列馆与赤城县邮政局旧址内,早期布币泛着岁月的光泽,油印机带着斑驳的痕迹,泛黄的经济文件写满不屈的智慧“这布币轻如鸿毛,却重若千钧!”实践团成员凝视着文物,感慨深切,“它承载着打破经济围剿的勇毅,凝结着保障军民供给的智慧,更激荡着绝境中开新局的创新力量。”这份穿越时空的精神火种,正是当代金融学子最该接续的红色血脉,也为后续实践注入了滚烫而坚定的思想动能。

实践团成员在赤城县邮政局前合照 汪凌摄
问计前沿:解码金融活水润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带着“如何让现代金融服务更好适配老区需求”的核心问题,团队与金寨农商银行汤家汇支行行长进行了专题座谈。行长谈及区域发展时,目光里满是热忱:“就像当年汤家汇的红色金融要穿透封锁、扎根群众,今天我们更要让金融服务走出柜台、走进田间地头,优化县域网点布局,用数字技术打破时空限制,让小微企业贷得到款、农户用得上便捷服务,这才是普惠的真谛。”话语间,革命年代的红色金融基因与新时代的普惠实践悄然共鸣。当年用布币连接军民鱼水情,如今用数字化服务架起城乡连心桥;当年在封锁中开辟金融生路,如今在发展中拓宽服务边界。这场座谈,让历史的温度与现实的力量交织,既明晰了普惠金融“向下扎根”的路径,更坚定了“为民服务”的信念。

实践团成员和金寨农商银行的负责人合照 汪凌摄
送法入户:让金融安全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 实践的真谛在于服务。在汤家汇村党支部的大力支持和书记的带领下,实践团成员走进镇上的街巷院落,将金融普法宣传办在了百姓家门口。手持满是“消费有陷阱”“转账多留心”的通俗宣传单,用身边案例拆解诈骗套路,遇村民问起手机银行操作、银行卡解锁等难题,便俯身手把手教学,指尖的耐心比夏日清风更沁心,阳光透过屋檐洒在额头的汗珠上,也照亮了村民们渐渐舒展的眉头。这场普法宣传没有讲台,却让金融安全的种子顺着乡音扎根院落,让“守好钱袋子”的信念跟着贴心话住进心里,恰如当年苏区干部走村入户,如今实践团成员们正用专业与热忱,为乡亲们筑起一道看得见、用得上的金融“防护墙”。

实践团成员进行普法宣传 汪凌摄
在实践中,母校“德学并举、知行合一”的校训始终指引着我们。我们用课堂所学的金融与法律知识,对话红色金融历史,探寻现代乡村振兴的创新路径;以青春之力,将法治宣传送到田间地头。这些经历不仅丰富了我们的认知,更让我们懂得,乡村振兴需要历史传承与现实创新相结合,需要金融活水与法治基石相支撑。同学们也纷纷表示,乡村振兴不是宏大的口号,而是需要用专业知识去解决每一个具体问题。这段经历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对社会责任的新认知,也让我们更坚定要把青春热血洒在祖国需要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