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接着的“红色文化面塑”课,一双双稚嫩小手揉捏面团,精心塑造出一个个感人的红色人物形象与革命故事场景,塑像在指尖巍然成型。结业仪式上,孩子们骄傲地高举作品,讲述创作内涵——文化传承的根脉,此刻深植心田。“原来节气不只是日历上的字,红军故事真能‘捧’在手心!”一名学生轻抚面塑感叹。当传统文化以可触可感的方式走进课堂,美育便成为点亮乡土的文化薪火。
下午的锦春家园,实践队为中学生带来一堂别开生面的美育课。 课堂紧扣“玉米环保再生”主题,巧妙融入创意与创新学院《环境与再利用》课程知识体系。队员们以自身专业学习为基石,精选环境设计作品案例,生动展示玉米回收再利用的多元路径,揭示农业废料蕴藏的再生潜力。通过对玉米再生技术当下应用与未来前景的系统阐述,有效深化了学生们对资源循环理念的认知。
随后的“思维风暴”环节,创意火花四溅。学生们热情投入,将玉米棒、玉米皮等农业副产物巧妙组合,通过塑形、绘制等实践,探索其转化为艺术装置或实用物品的无限可能。
结业仪式上,一件件充满巧思的玉米再生作品,成为年轻一代绿色发展理念的最佳诠释。 学生们分享感悟时展现的“点废成金”智慧,更让实践队员看到了可持续发展理念扎根青春的蓬勃希望。
从浸润传统的小学生课堂到启迪创新的中学生课堂,第七日的实践在美育的深耕中奏响文化传承与永续发展的双重乐章:布艺与面塑课堂让传统文化不再悬浮于书本,成为可创造、可拥抱的鲜活记忆,深植童心;而玉米环保再生课堂则启迪永续思维,当农业废料在学生手中化作创意原料,绿色发展的理念已在年轻一代心中生根发芽。结业证书颁发时的灿烂笑容,一件件凝聚童真与创想的作品,共同勾勒出五寨文化传承与未来发展的生动图景——高校创意如清泉沃灌乡土,唤醒的不仅是今日的文化嫩芽,更是生生不息的希望之林。美育润物无声,创想启迪未来,青春执笔,正于这片热土书写文化永续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