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2024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在思政教育中注重运用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不断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闽南理工学院“院长妈妈有约”社会实践宣讲队以“场馆里的思政课”为主题,于2025年7月踏上了意义非凡的红色征程。
一、“行走的思政课”:理论与实践融合的创新范式
作为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生动实践,“行走的思政课”突破传统课堂边界,将红色场馆转化为理论宣讲的“立体教材”,实现“历史现场—精神内核—时代价值”的三维贯通。闽南理工学院“院长妈妈有约”社会实践宣讲队以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契机,将这一模式深度应用于实践,既呼应了“大思政课”建设中“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的要求,也通过“现场感”强化了青年对历史理论、精神内涵的认知认同。实践队以校训“正大气象,厚德载物”为理论锚点,构建“历史回溯—精神解码—实践转化”的育人链条,使反法西斯精神从历史叙事转化为可感知、可践行的理论指引。
闽南理工学院教育学院 摄
二、以“正大气象”为纲:解码反法西斯精神的理论内核
“行走的思政课”首站走进晋江博物馆,队员们通过梳理讲解晋江民众“无畏战火、支援前线”的史实,提前研读馆内珍藏的《晋江抗战档案汇编》,提炼出“乡绅捐粮、百姓支前”等12个典型案例,在讲解中融入“个体行动与集体抗争”的微观叙事,让历史细节成为理论阐释的鲜活注脚。以辩证唯物主义视角,剖析反法西斯战争中“正义必胜”的理论逻辑。队员们阐释:“正大气象”作为校训精神的核心,与反法西斯精神中“坚守正义、直面强权”的内核高度契合——从哲学层面看,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传统;从历史维度看,是人民群众在民族危亡时凝聚的集体意志;从价值层面看,是个体与国家、民族命运同频共振的精神自觉。
在惠安革命历史纪念馆,“以劣势装备抗击强敌”的史实成为讲解“精神力量决定历史走向”的生动案例。队员们结合马克思主义战争观阐释:“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本质上是正义力量对邪恶势力的超越,是‘正大气象’所代表的进步理念对侵略思想的胜利。这堂行走的思政课的精神的觉醒、信念的坚定,是破解‘物质决定论’迷思的关键,也是中华民族在绝境中重生的理论密码。”
图为宣讲队员们参观学习 杨舒娴 摄
三、以“厚德载物”为脉:构建奉献担当的理论坐标系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从来不是抽象的历史概念,而是无数个体用“利他奉献”书写的担当史诗。在泉州王起沃纪念馆,宣讲队员们以“舍生取义”为切口,梳理王起沃家族举家投身革命的史实;对照史料还原了当年家族成员秘密传递情报、筹募抗日物资的具体场景;用“时间线+人物故事”的方式,让“奉献”从精神符号变为可追溯的行动轨迹。他们将这段历史与李五纪念馆中“动荡年代扶危济困”的民生实践相对照,提炼出“厚德载物”的双重实践维度:革命年代是“为民族解放挺身而出”的决绝,和平时期是“为民生福祉守望相助”的坚守,二者共同印证了马克思主义“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的深刻内涵。
爱国主义作为反法西斯精神的核心维度,其时代内涵在泉州市华侨历史博物馆的史料中得到生动展现。“行走的思政课”聚焦侨胞“毁家纾难、支援抗战”的壮举,解读这份跨越山海的担当:“华侨先辈用‘卖苦力捐物资、归国赴国难’的行动证明,爱国主义始终与时代同频——战时是捍卫民族独立的坚决,今朝是投身民族复兴的赤诚。而‘厚德载物’的校训精神,正是这种爱国情怀的凝练传承,指引青年在个人与国家的命运交织中践行初心。”
图为王起沃纪念馆内陈列 吴姝怡 摄
四、“行走的思政课”:理论转化与实践创新的双向赋能
在晋江红色粮仓、永宁镇前埔村红色基地及李子芳纪念馆,“行走的思政课”推动理论向实践深化,构建“认知—认同—践行”闭环。
红色粮仓内,旧粮囤与泛黄票据诉说着战时“保障供给、共克时艰”的往事。队员们认真聆听红色粮仓讲解员曾火炎的现场讲解,结合他讲述的“守粮护民”细节,进一步补充解读:“‘厚德载物’的民生责任,当年是守粮护民的坚守,如今则是筑牢粮食安全防线的担当,与乡村振兴中‘保障民生’的要求一脉相承。”在前埔村基地,队员们整理红色档案、将历史认知转化为实践行动,让反法西斯精神从史料变为可触摸的担当。李子芳纪念馆中,“狱中绣红旗”的细节震撼人心。队员们将烈士绝境中坚守信仰的壮举,与“正大气象”的精神内核相联结,深刻体会到理想信念的强大力量——这种韧性正是反法西斯战争中冲破黑暗的关键,至今仍激励青年前行。
三地虽场景不同,却共同诠释着校训精神与反法西斯精神交融的实践逻辑,让思政教育更具生命力。
图为讲解员曾火炎为宣讲队员们讲解历史 杨舒娴 摄
五、理论凝练与育人示范:让“行走的思政课”成为理论传承的有效载体
红色征程结束后,队员们走进校内课堂,用拍摄的场馆影像、收集的历史实物复制品作为教具,向同学们分享实践中的所见所闻,结合自身感悟解读反法西斯精神与校训的时代关联,让“行走的思政课”的育人效应延伸至校园日常。此次“行走的思政课”,通过红色场馆与理论讲解的深度融合,实现了三重育人成效:一是以历史史实支撑理论阐释,让抽象的精神理念变得可知可感;二是以校训精神衔接反法西斯精神,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思政教育理论体系;三是以“行走”模式打破“理论—实践”的割裂,使青年在“知、情、意、行”的统一中深化理论认同。
未来,实践队将进一步深化“行走的思政课”的理论维度,通过建立“红色场馆—理论要点—校训精神”的对应体系,编写配套宣讲手册,让反法西斯精神、校训内涵在理论阐释中更具穿透力,为高校思政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提供可复制的经验。(通讯员:梁家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