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看乡村振兴:湘西泸溪达岚镇的实践与启示 当七月的暑气漫过武陵山脉的褶皱,我们湖南网络工程职业学校的三下乡实践队踏上了湘西泸溪达岚镇的土地。从达岚镇到五德村的路不算宽,却像一条时光的索道,一头连着都市青年对乡村的想象,一头系着乡土中国在时代浪潮中的真实蜕变。在五德村的一日探访里,那些轰鸣的机器与佝偻的身影、传统的手艺与现代的设备、零星的尝试与系统的布局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乡村振兴的微观画卷——它或许不似蓝图中那般壮阔,却在每一个细节里跳动着生生不息的希望。
一、初遇达岚:乡村产业的质朴与奋进 抵达湘西泸溪达岚镇,便感受到这里与城市截然不同的气息。走进五德村,小型烟草初步烘干厂是第一站。厂房里,几台不算先进的烘干设备有序摆放,几位爷爷奶奶辈的村民专注于手中的烟叶分拣。烟叶金黄,承载着村民的希望,也折射出乡村产业的质朴根基。
中国烟草的收购体系,为这些烟叶提供了销路保障,让村民的劳动有了稳定出口。这看似简单的烟草初加工环节,是乡村产业生态的一环,虽规模不大,却默默支撑着部分村民的收入。它让我意识到,乡村产业振兴,往往从本土资源出发,依托既有产业脉络,先站稳脚跟,再谋求突破。
二、粮油产业:品牌与传统的融合 随后参观的小型制米厂和“佬米匠”品牌打造,展现了乡村产业的另一种探索。制米厂内,仅有的一台现代化设备,却承载着打造本土品牌的野心。从稻谷到大米,这台设备完成着关键蜕变,而“佬米匠”品牌,试图在粮油市场闯出一片天。
在乡村,粮油加工本是传统行当,家庭式作坊常见。五德村将其升级,引入设备、塑造品牌,是对传统产业的现代化赋能。这让我思考,乡村产业振兴,既要挖掘传统产业底蕴,又要注入现代元素。品牌化之路,能提升产品附加值,让乡村产品走出本地、走向更广阔市场,为村民增收拓宽渠道。
小型榨油坊的运作,更凸显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人工炒熟原料,保留着乡土工艺的温度,小型榨油机则提升效率与品质。这种模式,既守住了粮油加工的“老味道”,又借助设备实现量产。村民参与其中,从原料处理到榨油,熟悉的环节里融入新工具,产业升级就在这一步步实践中推进。
三、农用无人机:科技赋能的潜力与挑战 下午的农用无人机操作演示,是乡村拥抱科技的尝试。虽未在田野实地作业,但从设备展示与操作讲解中,能窥见科技赋能农业的潜力。无人机在农业领域,可实现精准喷药、播种等,提升生产效率,降低人力成本。
然而,当前它在五德村尚未大规模使用,会操作的村民也少。这反映出乡村产业振兴中科技引入的现实问题:先进设备来了,配套的人才、培训、应用场景却未跟上。但这也是机遇,随着推广与普及,无人机等科技工具,能重塑农业生产模式,让乡村农业向智能化、高效化迈进,为产业振兴注入科技动能。
四、产业融合:乡村振兴的多维路径 从烟草初加工、粮油产业到农用无人机,五德村的产业探索,本质是乡村产业融合的实践。烟草产业关联收购体系,粮油产业串联品牌打造与传统工艺,农业生产尝试科技赋能,各产业环节相互呼应,构建起初步的产业生态。
乡村振兴,产业是核心。五德村的案例说明,乡村产业振兴无需追求“高大上”的全盘颠覆,而是立足本土资源,盘活传统产业,适度引入科技与品牌理念,实现产业间的协同共进。烟草、粮油、农业服务(无人机应用),看似独立,实则在乡村经济生态中相互支撑,为村民创造就业与增收机会,也为乡村发展凝聚合力。
五、人才与传承:乡村振兴的深层支撑 在烟草烘干厂,操作设备的是爷爷奶奶辈村民;制米厂、榨油坊里,虽有设备,人力操作仍占主导。这让我关注到乡村产业振兴的人才命题。年轻劳动力外出,乡村产业人力多为留守的中老年群体,他们有经验、能吃苦,但在接受新科技、新管理模式上,存在天然局限。
“佬米匠”品牌打造、无人机推广,都需要既懂乡村产业,又懂现代市场、科技的人才。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变量。如何吸引年轻人回流,培养本土人才,让他们成为产业升级的主力军,是五德村乃至众多乡村必须面对的课题。同时,对现有老年劳动力的技能提升,也是短期内可推进的工作,通过培训,让他们更好适配产业升级需求,实现“老有所为”,延续乡村产业的传承脉络。
六、从五德村看乡村振兴的底层逻辑 五德村的实践,映射出乡村振兴的底层逻辑:以产业为基,立足本土、融合传统与现代、借力科技与品牌,同时破解人才难题。乡村振兴不是一蹴而就的宏大工程,而是无数个像五德村这样的乡村,从细微处发力,盘活资源、探索路径、积累经验的过程。
在产业选择上,五德村紧扣本地资源,烟草、粮油都是乡村固有产业形态,升级而非摒弃,这符合乡村发展的渐进性。产业运营中,注重与外部体系(如中国烟草收购)衔接,又尝试打造自有品牌,内外联动拓展市场。科技引入虽有挑战,但方向明确,为未来发展埋下伏笔。
七、三下乡的感悟与乡村振兴的展望 此次三下乡,于我而言,是从书本理论到乡村实践的跨越。在五德村,看到的不仅是产业场景,更是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它让我明白,乡村振兴不是遥不可及的概念,而是扎根土地的奋斗。每一台设备的运转、每一位村民的劳作、每一次品牌的尝试,都是乡村振兴的注脚。
未来,五德村的产业之路,可在人才培养、科技深度应用、品牌市场拓展上持续深耕。烟草产业可探索深加工,提升附加值;“佬米匠”品牌需强化市场推广,构建销售渠道;农用无人机加快普及,培训更多村民操作,真正服务农业生产。
从更宏观视角看,五德村的实践,为其他乡村提供了借鉴:挖掘本土资源禀赋,梳理传统产业脉络,以现代理念、科技手段赋能,同时重视人才培育与传承。乡村振兴,就是要让每个乡村找到自己的产业密码,激活内生动力,走上各具特色的富裕之路。
返程途中,湘西的山水在暮色中渐次模糊,但五德村的产业图景、村民的劳作身影,深深烙印在心底。此次三下乡,是一次乡村振兴的实地研学,让我触摸到乡村发展的温度与力度。相信在无数乡村的探索实践中,在一代又一代乡村振兴参与者的努力下,全民富裕的愿景,必将在广袤乡土大地,一步步成为现实。而我,也愿成为这一进程的记录者、参与者,用所学所知,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期待下次再访五德村,能看到产业更兴旺、村民更幸福的新画卷。